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年
【专题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主体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与衰落,强调“文明发展史观”。
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先秦(起源奠基时期)、秦汉(形成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曲折发展时期)、隋唐(鼎盛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元(继续发展时期)、明清(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本专题主要线索:
①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即由以宗族血缘为特征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过渡到以皇权为核
心的官僚体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线索:专制主义发展体现为皇权高度集中的趋势;中央集权发展
体现为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趋势。
【考点精要】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是分配权力的制度。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
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
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是分配权力的原则。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
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思考:同为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角度:从两种制度的差异中找到原因。
(1)建立基础: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
(2)传承制度:分封制是诸侯王位世袭;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3)官吏权利:分封制诸侯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郡县制的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4)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立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5)官员职责范围:诸侯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郡县制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
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6)历史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
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4)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5)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积极作用)
(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消极)
5、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易混辨析】
1、封邦建国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封建”就是指分封制。
2、嫡长子不一定就是长子。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嫡妻(正妻)所生为“嫡子”,其妾所生为“庶子”;“庶子”可能比“嫡子”年长。
诸“嫡子”中长子为“嫡长子”。
3、“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统治,我国古代的秦朝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
4、元朝并不是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的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它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5、明朝内阁制不是前代宰相制度的延续。
在明朝以前的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是“百官之首”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7:【自我测评】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亲亲”、“尊尊”之义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作为维持政治秩序、政治文化的核心特点。
P7:【材料阅读与思考】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采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到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11:【自我测评】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P11:【材料阅读与思考】秦自商鞅以后,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秦法的极端残暴和酷烈,“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
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全抛弃了古代圣王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而专任刑罚。
因而往往将秦朝的短命与它所推行的诸如“挟书律”等暴政行为联系起来。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P12:【学习思考】皇帝专权的制度虽然是秦始皇所创立,而专制主义体制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
商鞅变法使这种体制在秦国得以确立。
实际上在其他若干强国,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
法家政治思想的原则之一,就是帝王的专权。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
”《韩非子》也主张“法”是君王集权的工具。
这些理论,都构成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基础。
后来历朝制度,大体都是皇帝专制的制度。
皇权因各种原因不能专断,只是非常例的特殊情形。
帝制决定着这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与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事实相关的。
P15:【学习思考】科举制通过考试方式选拔政府行政官吏: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
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反映出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上升为统治集团的一员,最后达到掌握政权的目的。
P16:【自我测评】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决策权、司法权、立法权和军事权诸多权力于一身。
P16:【材料阅读与思考】这里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专制时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
皇帝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就往往牢牢地把握住最高决策权,即使对于总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助手,也不愿意分权。
这符合法家“权势不可以借人” “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的政治理论原则的。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P17:【学习思考】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进一步加强皇权。
)
P19:【学习思考】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可国家的统一,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P20:【自我测评】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清初雍正设立军机处,这些史实都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
P20:【材料阅读与思考】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属内阁的那点有限的参预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导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所以有“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
但我们也应看到,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所以说其“隐然执政之府”,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