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6整理复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6整理复习ppt


雅典民主政治机构: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主席轮值,
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相当于国家元首) ③陪审法庭-最高法院 ④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首席将军,握有
最高军事和行政实权,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2)监督制度:陶片放逐法 (3)保障制度:津贴制度、抽签选举制度、轮流坐
7.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到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
,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为
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 梭伦(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限制第四等级权利
8.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
庄制度。
2、基本特征: (1)主权在民: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其本质 是主权在民。 (2)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 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 (3)法律至上: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制约官员, 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 (4)公民意识: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
疑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罗马法
10.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
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
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11.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
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中,最有助 于兑现这一承诺的是( )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并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施行财产等级制剥夺氏族部落贵族政治权力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利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特点
①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②注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①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②注重调节经济和民事纠纷
作用
提高平民社会地位,调动平 民参政积极性
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 马社会发展
万民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专题体系
地理:环海、多山、多岛
古 条件 政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
12.有学者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
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
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
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
A.颁布“解负令”
B.发放公职津贴
C.组成“四百人会议”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22、雅典衰落的原因? 战争和其他因素,民主政治导致的混乱和内耗
23、罗马法的意义?
疑难突破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环海多山易于形成小国寡民城邦。 (2)政治因素:城邦政治是孕育民主政治的摇篮。 (3)经济因素:商品生产、海外贸易,形成宽松自 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 (4)思想因素:海洋文明培育自由意识、民主精神。 (5)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改革。
13.“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 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 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 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14.《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
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
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
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不正
确的是( )
A.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打破贵族垄断权力,建立官员选拔机制是政治文明发展中的
进步趋势,下列政治家中采取措施推动这一趋势的有( )
①周武王 ②汉武帝 ③伯里克利 ④华盛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15.周楠先生是中国罗马法研究的先驱,享有“罗马法活字典” 之美誉。《罗马法原论》是他生平学术的结晶,也是目前国内最 为权威的罗马法专著。在这部著作中, 周先生有可能涉及到的是(
) A.《十二铜表法》完全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 B.罗马法规定了所有罗马人都是平等的 C.罗马法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罗马法始终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需要
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指的是古希腊的( ) A.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 B.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人文主义
9.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 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 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 治( ) A.实质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B.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2、罗马法的特点: 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一个系统的法律体 系; 内容涉及范围广,但以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犯为核心内容; 渗透了自然法思想。
二、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公民法
存在时间 公元前509年到前3世纪中叶
产生背景
罗马共和国建立
适用范围
罗马共和国公民
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 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 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
18.在罗马法演进过程中,有一个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阶段,
其间起主要作用的是( )
A.梭伦改革的实施
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自然法思想的传播
19.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 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趋向完善 C.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 与贵族的斗争 D.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特点,可能与其存在习惯 法有很大关系
C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 的垄断,是罗马法的起点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
D 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 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17.古代罗马人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
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以下关于罗马法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B.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C.万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D.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罗马法形成条件 (1)政治上: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社会上:平民的斗争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 (3)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4)思想上:自然平等思想 (5)主观上:统治者的重视。
2、罗马法基本内容: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 能,变法图强
4.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先后在各地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邦, 希腊城邦的特点不包括( ) A.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差异较大 B.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C.君主专制没有发展起来 D.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5、“(希腊)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 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 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城邦权力遭到滥用和误用 B.公民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公民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D.公民积极性受到城邦调动

公民素质:珍视自由、追求平等、具有集体荣誉感
希 腊
奠基:梭伦改革
民 过程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鼎盛:伯里克利改革


评价
积极(得): 弊端(失):
政治上:罗马建城-共和国建立-帝国扩张
条件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社会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法律


起源:习惯法
罗 马 法 律
发展
成文:《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成熟:自然法
影响
维系罗马的持久统治: 法制史上地位: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是政治史上的常见现象 。下列制度或机构主要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秦朝郡县制 ③雅典四百人会议 ④美国联邦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 但并不都能实现。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全 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 。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由 此可见,西塞罗( ) ①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②认为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不合理 ③倡导专制等级制度 ④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参政方式的弱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某位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他 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你 认为这位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与他所掌握的史料之间逻辑关系最为 严谨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