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通识课课程报告课程名称:《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论文题目: 课程结业报告作者姓名:张宾学号: ********成绩:论文评语:评阅人:评阅日期:中国建筑中影射出的中国文化引言:建筑的存在有着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从远古的山洞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建筑的发展完善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文化的体现呢?关键字:营造装饰古典建筑文化渊源摘要:中国古典建筑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无论从营造结构上的独特性和高难度性,还是从其整体所体现的典型中国漫长久远文化上看,她都是独树一帜的。
正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自然也有着如此的历史厚重感。
连续绵延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意境深邃的江南古典园林正如拙大的埃及金字塔、典雅的希腊帕提农神庙、雄伟的罗马凯旋门、优美的印度泰姬陵一样,无一不是一种在时间流逝中存在于空间的文化形态。
关于营造与装饰……中国建筑用材的最大特色在于木材和泥土(即土木)。
这些材料都是东方大地自然地馈赠,也是古老的东方农业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或者也可以说是东方农业文化的一部分。
远古房屋夯土为基,版筑为墙;很早北方曾盛行木骨泥舍,南方则“干栏”木屋,而后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大明宫、明清紫禁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从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茅屋”到欧阳修的“醉翁亭”、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厅堂庑榭,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当然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房屋有着其明显的缺点承重太低,跨度不能过大,但是这也促使了“间”的出现,同时间与间的组合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空间意象的美。
在解决承重问题上,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建筑架构中创造性的发明----斗拱。
有记载,周代初期在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斗拱就已经诞生,从起初阶段用于分担梁头、枋头、外檐出挑的重量,分散节点的重力到后来向艺术审美方面的过渡,各种花式的斗拱接连出现在各种建筑上诸如宫殿,陵园等,邀人青眼。
东汉末年,斗拱已臻成熟。
人们现在可以从崖墓、石刻、石室、石阙以及明器见到汉代斗拱的倩影。
四川渠县石阙的一斗二升斗拱、山东平邑石阙的一斗三升斗拱、河北望都明器的重叠出挑斗拱以及四川渠县无名石阙的曲拱等都是好的例子。
有人说,斗拱是艺术化了的技术,技术化了的艺术。
综上可知,所言不虚啊!最终的发展,斗拱成了错综复杂的“错综”之美,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伦理意义,什么品级的建筑配用什么样的斗拱,都作有明确的规定。
这与后面所谈到的建筑儒家伦理是相通的。
雕刻彩画斗拱在营造方式上又一美的标志当属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
从无意识的提高视觉效果到刻意地去对建筑进行装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些文化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如殷朝辉煌的青铜文化带来的是各种猛兽的图纹,诸如龙凤等都是纹饰的主题,在建筑方面则在瓦当装饰上有了体现。
梁思成说过:“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镶嵌。
”自然每一种雕饰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感效应和装饰效果,在不同的朝代时段雕饰的样式不同,其所体现的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秦汉之际装饰博大、疏朗、明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入,使得建筑装饰中飞天的形象屡见不鲜。
当时亦有希腊波斯等国的装饰传入中国,其中自然出现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唐代成熟的文化特征亦使得建筑装饰方面呈现丰富多样的灿烂现象;宋代建筑装饰正如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趋于“女性化”,精致化一样,阴柔之美代替了阳刚之美;至于元明清之雕饰,梁思成说过:“明清雕饰装饰,………雕刻之功,虽极精美,然均极端程序化,艺术造诣,不足与唐、宋雕刻相提并论也”总的来说,中国建筑装饰是在追求以“文”“质”和谐为旨的最高审美与文化理想。
论及古建筑营造与装饰,《营造法式》当属最为经典的实用著作了。
王振复先生评价:“《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伦理学与美学思想成熟的表现,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性著作之一。
”《营造法式》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制定了很多建筑方面的制度。
结构诸如斗拱、梁柱、台基、屋顶、彩画、雕刻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制度诸如“材分八等”制度、立柱制度等都有所规定。
……可以肯定《营造法式》可以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百科全书,中国近现代研究《营造法式》的学者不在少数,当然其中不乏大家,梁思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梁思成曾做过《营造法式》注释,编修……关于建筑中典型中国文化……从东周礼制到春秋孔孟儒家思想、道家老庄“无为”之治再到魏晋佛家的“虚空飘渺”……中国古文化在时间的河流中蓬勃发展,而与之同时的中国古建筑也在发生着各个方面的变化。
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微妙渊源呢?(一)宫殿陵墓(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王朝的封建等级制度确定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然产生了宫殿这种伴随中国历史的不朽建筑,随之而生的是皇帝死亡后的栖息地--陵寝。
最先自然是秦朝宫殿朝宫,规模之大相传可受十万之众。
其前殿为大名鼎鼎的阿房宫,阿房宫形制之巨伟由杜牧《阿房宫赋》可见一斑。
而秦之始皇陵更是史上宏伟巨制之一,规模依旧宏大。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全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宫殿陵寝更是体现其统治者力量信心雄强的表现。
然而这只是中央集权在建筑上体现的开始。
而后西汉长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无一不拥有庄严地平面布局和宏伟的空间气魄。
秦汉建筑的巨大空间尺度给人印象深刻。
这种大尺度的空间观念,给后来的唐代建筑提供了思想源泉,它的确是处于上升历史阶段的封建统治力量和皇权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
唐朝长安大明宫、太极宫,东都洛阳都是典例。
而唐朝建筑的磅礴气概表现在陵寝形制上。
太宗昭陵则是大唐气象的体现,其伟大壮硕、崔嵬崇高引无数诗人学者引文弄墨,吟诗作句。
昭陵作为唐代建筑文化的一个特例,体现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宽容”色彩。
到明清时期帝王宫殿,陵寝坛庙的建设都达到了另一高度。
北京故宫则是最具代表力的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殿的一个终结,其中轴对称态势、平面布局都在体现中国的古典“左祖右社”,“五门”“三朝”制度。
明十三陵则是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其布局设置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中国陵墓文化“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坛庙的出现则与理学的深入和宗法礼制的完备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京天坛就是典型之作。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往往呈现中轴线的平面整体构局,这种“中”的空间意识和历史情感,具有认知、审美、与崇拜三重性:同时其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又体现着中国古文化的兼容并包性……与之对应的中国帝陵的文化属性重在神圣崇高、肃穆的文化氛围,并且多选择在所谓“风水”好的地方修建,与自然环境甚为协调,诸如大名鼎鼎的始皇陵、唐太宗的昭陵、明十三陵、乾陵、永昭陵及清东陵等都具有这一特点。
当然尚大、尚高、尚威的帝陵无一不在体现帝王无与伦比的权威。
(二)儒家礼制孔孟之道,莫过于儒家礼制;儒家礼制,莫过于忠孝悌恕贞信。
儒家学者追求的是礼制的人生伦理境界。
春秋孔子所建立的仁学大厦中的“礼”笼罩着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它无处不在,渗透于一切人生领域。
礼,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自然也严重的影响着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发展。
一说礼在宗庙。
其实“礼”强烈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坛庙、都城、宫殿与陵寝等祭祀性与政治性建筑文化现象中。
而这里重点介绍礼制在宗庙中的体现:宗庙,亦称太庙,是专供祭祀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中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东方宗法式社会才能孕育、出现这种奇特的的建筑文化现象。
这种建筑现象早在殷商时期就初现端倪,而后到宗法制成熟的周朝,再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随着宗法制与礼制的发展与完善,都有着其不同的发展。
在这种建筑文化现象里,森严的礼制观念成为主导,建筑的落位地点、朝向,子结构(如门)的数量,子结构的长度、宽度、高度,建筑体量和用材等方面都严格的依礼而制。
在这种礼制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现存的宗庙建筑---曲阜孔庙。
正如梁思成所说的:“也许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像中国的孔丘那样长期的受到一个接着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而这个祭祀这位不一般人物的宗庙又是以怎样的特殊形式展现在古代及现代人的面前的呢?可想而知,它是如何如何地区体现封建礼制,及儒家仁学的。
据悉,孔庙平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145米,呈狭长型,从南往北,强烈的体现中轴线意识,而其很强的纵深感,加强了崇祭即“礼”的意义。
尤其其中殿正面十根雕盘龙巨柱雄浑阳刚的形象,突出了孔老夫子崇高的历史地位……作为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的现存建筑天坛也是以典型建筑。
天坛体现着当时的皇帝和黎民百姓的崇天、尊天意识,当然其建筑本身重礼意蕴也异常浓郁,在其用材选择和数量和布局上都有所体现。
儒家礼制森严,但在追求苛刻的等级和所谓的伦理的同时,儒家学者也试图在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妙生活,往往在建筑中都有着其或多或少的体现……(三)道家“无为”老庄之论,道即美,道即无为,无为即美,只有内心世界超脱功名利禄、权势尊卑的束缚,贵柔,守静,使精神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
道家的这种“无为”哲学的所有丰富思想构成了中国园林文化的背景。
中国园林文化发轫较早,经历了秦汉的缓慢发展,再到魏晋唐宋的迅猛发展,最终于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到达顶峰。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稀世珍宝;承德避暑山庄及后起的颐和园都是集中国园林文化大成的杰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具有“阴柔之美”,而这种阴柔之美,则是道家“以柔以‘雌’自守,不与人争,退让于人事,返朴于自然”情思的体现;同时中国园林又热衷于曲线,这又是一道家文化思想的体现,道家独尊自然,而曲线事自然万物的基本外观特征,这又体现着中国园林与道家文化的渊源。
道家重生,重自然,守静、要求享受自然、不追求功利……于是有了中国园林文化这一特殊的建筑文化。
(四)“佛曰普渡”(飘渺虚无)传自印度的佛教以其“普渡重生”引无数人信奉,在中国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进而在中国建筑文化艺术中,佛教建筑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样式包括佛寺、佛塔、石窟等。
佛寺最佛教化的营造格式当属各种佛像的放置(朝向、方位),诸如四大天王、弥勒佛、释迦佛等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摆放方位。
而佛家中又一尊、三尊、五尊与七尊的区别。
除主题建筑大雄宝殿外,佛寺中海油菩萨殿、伽蓝殿、祖师殿等。
佛寺的一切给人以清净、庄严、静穆与崇高的感觉,但人们从中也能感觉到其世俗情调。
中国古代佛塔无数,正定开元寺塔、南京三藏塔、小龙虎塔等。
不同于印度佛塔,中国佛塔是中国化了的。
在建造佛塔时,中国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去融入儒家重现实、重人伦、重理性,崇尚“大壮”之美的理念,因此中国佛塔是独具特色的。
佛塔的建设目的本为弘扬佛法、颂扬佛的崇高,所以其佛性意味是浓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