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
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
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
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
“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
(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
(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
(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水性)
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
(谷神)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海)
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
(天象)
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
(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就是从。
(道德)
道家得基本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与少干涉得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得目地。
其政治理想就是小国寡民得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孔子得儒家思想一样,老子得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她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得途径,她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与自身。
此外,道家“无为而治”得政治主张对后世得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代表人物释迦牟尼等。
1.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3.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瞧破放下。
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得边疆传入内地。
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
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得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得磨合,佛教与中国得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得广泛传播开来。
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得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得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时期。
国家得统一,经济得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得佛教流派。
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得就是禅宗。
这时得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人们得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得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得影响更为突出。
许多有文化得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得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得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得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得选择,追求禅宗中得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得影响就是相当广泛得。
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
有关得作品。
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
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得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得影响。
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
佛家认为,世间得万事万物都因缘与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
第三、信善恶报。
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
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总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