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

”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

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

”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

《论语-颜渊》谈到:“自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够不与民争利。

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

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

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

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

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

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

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

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物主义成分居多。

《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蔻稚。

”⑤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子的鲜明和具体。

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们。

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

“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

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

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

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

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

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

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

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

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

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教育人要为善,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