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二、养生论三、后世的人格信条四、德充为主,形体为次五、无为而无不为六、“缮性放俗”七、开阔眼界心胸八、苦乐观第五节儒道处世哲学异同比较第八章孔孟老庄的历史观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历史观一、孔子与《春秋》二、所谓“《春秋》之义”三、从“《春秋》笔法”看孔子的史观第二节孟轲论“王”、“霸”第三节老庄的自然无为政治思想第四节儒道政治历史观异同第九章孔孟老庄军事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论兵第二节荀况的军事思想儒家论将附一:《楚汉论》儒家论将附二:《陆机论》第三节老子的兵法第四节儒道军事思想异同述评第十章孔孟老庄伦理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伦理思想的周礼框架与改造第二节孟子的王与士的关系、君臣设想第三节老子的第四节庄子第五节第十一章孔孟老庄的幽默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谑而不虐的中庸幽默观第二节孟子的引人入毂与嘲第三节老子反讽与冷嘲第四节庄子刚性硬幽默第五节第十二章孔孟老庄的理想境界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仁、大同、圣人理想第二节孟子的“王道”第三节老子的“道”“德”理想第四节庄子的“真人”理想第五节孔孟老庄理想的异同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一、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看了这个标题,有人马上就会摇头——怎么这样说呢?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看来,孔孟老庄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简直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忽略不顾。

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了,提这些老古董干吗?我们说,这些话,似是而非。

君不见,在现实中,有许多现代时髦的衮衮外衣下,内里运行的却是几千年前的古典精华;而许多伟大的古人,却死而不朽,至今活在我们之间。

不信,请看:我们常喜欢讲宽松、宽容,还把洋大人房龙的《宽容》翻译了进来,以示这是国际流行的新东西。

其实,孔子一直倡导的恕道、宽则得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前总书记提出“与时俱进”,一时从中央和各级政府红头文件到媒体都造句似的必用这个新词,现任总书记、国家主席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各界对这个新说法纷纷叫好,认为它正中当前弊病,是一个很好的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荀子,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目前的中国,或者说今后的中国,还需要孔子、儒家文化吗?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中国今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也有利于今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于人类历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发问今日和今后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孔子,必须首先发问孔子有什么样的历史贡献及其孔子和儒家文化究竟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意义,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现代中国是否还需要孔子的发问,自然就有答案了。

1,孔子是人类历史上平民教育和平民政治的鼻祖在孔子之前,当然已经产生了知识分子这种人类国家文明中的社会群体,但是,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要么是国家文明中的贵族和贵族的附庸,要么是自言自语和远离国家事务的民间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过像孔子这样生存于民间民众之中,却又终生积极入世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应该是人类世界上所有积极入世于国家建设但身份却又一直是民间老百姓的知识分子们的鼻祖。

人类世界上的国家文明的形成,无一不是军事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国家的最早起源,是军事战争。

但是,马上可得天下,马上却治理不了天下。

于是,任何一个军事首领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组织以后,他都要使用知识分子去沟通国家政权组织和民众之间的联系,以求得国家文明可以合理运作起来。

但是,我们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还是中国,人类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文明中的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由民间所产生的,而是由那些建立和统治国家文明的统治者自己内部所产生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要么本身就是国家统治集团中的贵族者,要么,就是由国家统治阶层自己举办的学校所专门培养出来为自己统治利益集团直接服务的人。

由统治者直接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也许身份还是民间的,甚至有个别人以前还是下贱的奴隶,但是,由于他们是由统治者养活和培养,所以,他们一生的学问和作为,眼睛中只有统治者,却从来没有国家和民众,因此,这样的知识分子,依然没有根本超越自己是“政治奴隶”的社会身份。

孔子的祖先虽然是贵族,但是到他这一代,早已经是民间穷人,孔子早年依靠放牧、看守草场,替人操办红白喜事,当祭祀中的吹鼓手等职业养活自己。

由于孔子年代的所有学校,都是统治贵族所办,学生也都是贵族或者贵族的附庸,十五岁到三十岁,孔子是依靠自学而完成了小学和大学的学业,也就是完成了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和通五经等大学课程。

三十岁以后,孔子逆当时的贵族学校而动,在鲁国开办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民间私人学校,同时,他又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和贵族附庸才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的潮流,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学校制度,也就是孔子开创了不分政治和经济身份地位而平等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教育制度。

所以,孔子的学生之中,既有贵族者,也有像子路这样的依靠打猎和斗勇为生的“野人”,也有像子贡这样终生都没有脱离商贾行业的商人,也有像樊迟这样的农人。

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要么就是完全服务于国家统治者的贵族和贵族附庸的“政治奴隶”,要么就是那种自闭自大自清高的民间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不关心国家和民众命运,他们仅仅是把知识当成为自己养生长寿和在社会上可以炫耀自己名士风采的资本。

但是。

孔子开创了另一历史知识分子的先河,这就是他的学以至用的知识宗旨。

孔子50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为了国家安定而接受鲁国国君邀请出任政府官员,当时,就连他的学生也都阻止他的行为,认为民间知识分子不应该去参与国家政治之事。

孔子毕竟不是政治家的材料,所以,他在担任政府官员以后的成就并不出色,5年以后,有自知之明的孔子急流勇退而淡出政界,从此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游学达十三年之久。

他游学的阅历,使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看清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编辑整理出了诗、易、书、礼、乐、春秋等后来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之久的文化巨著。

同时,他和学生问答的《论语》也对后世中国的教育、哲学、文艺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尽管自55岁以后再不干预政治之事,但是,他鼓励自己学生积极出任各国政治官员,将礼乐统一的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原各国,就连以前极力反对他出任政治官员的学生子路,也出任了卫国官员,后来,子路死于卫国内乱。

这就是说,孔子一生为了改变当时天下各国弱肉强食和互相敌对的政治制度,以达到天下礼乐文化通行和天下一统的学以至用目的,他自己不仅身体力行,还和学生一起前赴后继地去实现自己天下共同和平和发展的大同理想,并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够治理国家的现状,使得社会下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冲破了贵族和下贱民众之间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可逾越的政治身份鸿沟。

可以这样说,人类最早使用知识形式去击破国家文明中的贵族和贱民之间的森严等级制度壁垒,使得知识和知识分子成为国家文明中的重心的历史格局,最早就是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正因为有了孔子的这种教育模式,后来才可能产生得出平等竞争国家政治管理人才位置的科举制度,而平等考核录用制度,至今依然是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最佳模式之一。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身份等级很森严的制度,这个制度就一定是导致该国家文明走衰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