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
在这种意义上去理解个案调查,我们要有四点基本认识:第一, 由于社会中的“人”都是“社会人”,而非孤立的原子化的“个体”, 社会 中的“街道”、“村庄”等也都是社会的缩影,而非孤立的“单位”, 所以 哪怕社会调查的对象是个案,“点”对“面”还是有一定反映的。第二,
如果个案调查同时依赖于个案要具有同事物的代表性,那么通过详尽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又导致结论的修正。在对反复观察所得结果进
行分析与归纳后,形成一般性结论,最后产生理论(参见下图)。
不 带 假 设 的 进 入 现 场
初 步 观 察
形 成 暂 时 性 结 论
带 着 问 题 进 一 步 观 察
分 析 与 归 纳
形 成 结 论 产 生 理 论
图6.3 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
没有严格的记录
下一页
返回菜单
二、观察法的分类
日常观察
观察 科学观察 自然观察 (实地观察) 实验观察
非参与观察
有结构观察 无结构观察 参与观察(田野调查)
三、社会调查中的观察
是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组织 、
有记录,观察结果受观察者个人的知 识和经验影响颇大 。
与在自然科学试验中运用的观察
法相比较,也有很大不同 ,因为观 察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四、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葛拉瑟(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auss)1967年创造的一个名词,为得是强调
实地研究建构理论时的“扎根性”,即在原始资料基础上 发展理论。依托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
其建构程序是:① 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
手;② 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③ 由经验概括上 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无法在各种可能的理论解释 中判断或检验其真实程度,而使用个案式而非通则式解释 模式,更是这种理论倍受争议之处。
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发掘其所具有的客观含义,达到超脱
理解。
二、对实地研究的评价
首先,实地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观察法,故又可以称 为实地观察。 其次,对实地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又是参 与观察。 第三,实地研究的优点还在于灵活、有弹性。 实地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有:① 无论扮演哪种田野角 色,只要是参与观察,客观性都会受到影响。② 缺乏控 制,易受无关变量的干扰。③ 适宜定性研究而不适合定 量研究。④观察对象有限,特别在同一时期内观察对象 不多,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⑤虽然人人可为,但研究 质量却高度依赖于观察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比如“移 情”与“超脱”不是谁都可以同时做到的。
四、做好实地观察和田野笔记
对于做好实地观察,按照选择的观察方式进行,参 见上一节即可,这里不再赘述。而田野笔记怎样才能做 好,则是有下面两大点需要我们认真了解和掌握的:
“不引人注目 1、记录要则 ” 笔记及实地观察日志成了记录的最基本工具。“好
记性不如烂笔头” 。
既包括观察 又包括理解
当场记录 和事后记录
第三节 实地研究的实施
实地研究的实施与其他社会调查法的实施有一个 很大的不同点,就是研究之前无论计划与筹备多么精 心,都无须严格执行。事实上,实地研究的一个主要 优点就是有弹性。因此,我们至多能给出实地研究的 几个大致阶段:① 选择研究背景;② 进入现场;③
建立信任关系;④ 做好实地观察和田野笔记;⑤ 退
结构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悉
数全知,我们不得不还要讨论隐蔽观察和非隐蔽观察、直接观察和 间接观察、随机观察和系统观察、抽样观察和跟踪观察等等。这样
就出现了太多的排列组合,如无结构自然观察、间接参与观察、跟
踪非参与观察等等。因此,就观察法的具体实施而言,我们不可能 对每一种类型都给予详细交代,而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加以讨
或“局外观察”。另一种就是观察者通过和观察对象打成 一
片,使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获得对它们真
实情况的了解,即“内部观察”或“局内观察”。
为了不失客观,采用完全参与角色,观察者都要经历 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所谓“先融进 去”、 “再跳出来”,具体说来就是:① 移情理解。参与观察 之
在社会调查中,运用观察法和运
用问卷法、访谈法也有很大不同, 其根本区别在于直接性。
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可得到更直接的原始资料 资料生动具体 对于收集调查对象主观原因上的资 料,不如问卷法和访谈法。 观察者有可能影响观察对象 人的观察能力、经验以及心理等, 将影响观察结果 时空条件限制会影响观察结果
一、观察者的现场角色
完全参与者
名义参与者
交往非参与者
完全非参与者
对于观察者的角色,完全参与和完全非参与似乎分 别代表两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它们都旨在实现本来
意义上的观察,即使被观察者免受观察活动的影响而处于
自然状态。在社会调查中,观察对象是活体。活体观察要 获得本真,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就是如同自然研究中物 理观察那样,观察者以完全局外人的身份,站在旁边进行 观察。这种观察是本来意义上的科学观察,即“外部观察”
允许等于使自己的调查合法化。二是熟人 相助。熟人当然同时要是“局内人”或 “关 键人物”。二是熟人相助。熟人当然同时 要是“局内人”或“关键人物”。
三、建立信任关系
只要不是完全非参与,取得信任都是观察者获得 实情所必须的前提。问题是怎样赢得信任。虽然保持 客观对实地研究也概莫能外,但为了建立信任,三种 与被观察者有交互关系的实地观察都少不了“移情”。 而且参与程度越高,“移情”越重要、也越困难。 对研究者来说,取得信任在卧底调查中最困难也最 让他们困惑。这里会遇到一个“确实”加入还是“假装” 加 入的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取得信任在卧底调查中最困 难也最让他们困惑。这里会遇到一个“确实”加入还是 “假装”加入的问题。
分析能够得出普遍性的东西并适用于同类的其他个案。第三,只要观 察的“点”多起来,整体也就会逐渐清晰起来。何况个案调查作为最传
统的调查方式,对实施条件要求最低,几乎人人可为。所以在社会研
究中,个案调查始终会不乏生命力。第四,个案调查的长处毕竟是见 “树”,因此它与擅长见“林”的统计调查(如抽样调查)相比较,在 认 识整体方面还是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个案调查无论怎样与典型调查相
出研究现场。
一、选择研究背景
实地研究起步于研 究背景的选择,即一开
始要做好三件事:
确定课题 确定涉入 确定实地
二、进入现场
顺利进入现场是实地研究取得成功
的关键步骤。有时 这不是一个问题。 但
对于深入土著和灾后重建这样的实地调 查,情况就复杂了。通常情况下有两种现
场进入策略要考虑:一是获得允许。获得
第一节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观察法是所有科学研究方法的始祖。观察
收集到的资料比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更直接,由于 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 要其他中间环节,所以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资料, 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可称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 英国社会学家 C. A. Mosen
一、科学观察
初,研究者要尽快进入角色,即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
将语言、行为、生活方式都同化于观察对象及其社区,以 达到移情理解;② 超脱理解。在对观察的现象和行动进 行分析、判断和解释时,要随时跳出角色,恢复到研究者 之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观
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发掘其所具有的客观含义,达到超脱
讨论:
科学的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科学研究中,进行科学观察必须遵循如下一些基本的 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 在此基础上, 还应注意观察条件 和观察的随机性
科学严格详细的记录
自发性、无目的 偶然性、无重点
三、实地研究的适用
在社会研究中,以抽样调查为轴的各种调查方法都 是为了获得适于定量(统计性)分析的资料,例如通过 问卷调查所获资料来计算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平 均收入等,同时得出了对现象的通则式解释。实地研究 则主要用于获得定性资料,即那些本身并不容易被化约 为数字的观察。例如一个实地研究者无法将一个村干部 的家长式作风用数字化的程度或等级来表达。实地研究 的长处是能够细腻、透彻地描述角色之间的关系、人际 之间的交往与行为事件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当变量不 能较好地概括或代表我们欲研究的对象、而文字与图片 却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可选择实地研究了。
理解。
为了不失客观,采用完全参与角色,观察者都要经历 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所谓“先融进 去”、 “再跳出来”,具体说来就是:① 移情理解。参与观察 之
初,研究者要尽快进入角色,即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
将语言、行为、生活方式都同化于观察对象及其社区,以 达到移情理解;② 超脱理解。在对观察的现象和行动进 行分析、判断和解释时,要随时跳出角色,恢复到研究者 之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观
(参见第十章),要满足实证和逻辑这两个要求也完全 一样。因此,实地研究退出现场后的工作无须专门讨论, 我们循着“求是”的方向朝前走就是了。
第四节 神秘顾客暗访调查
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与问询法、实验法等不同,在观察法这
个标题下,我们看到了一把“分类伞”,即林林总总的搭配。关于观 察法的分类,我们已经讨论了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结构观察和无
缺点
第二节 参与观察与实地研究
由于社会现象(特别是文化现象)的特殊性,对于观察法的运
用,在社会调查中并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而是对自然观察 尤其对参与观察情有独钟。而参与观察配以无结构访谈又引出了 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这个大标题。实地研究逻辑是:在确定了 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的进入到现象发生的场景中, 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观察(或亲听),从中形成一些暂时性结 论,从这些结论中,研究者又发现哪些应当做进一步的观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