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出塞是边塞诗吗 出塞是王之涣 的作品之一, 那么大家知道王之涣出塞是边塞诗吗?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王之涣出塞是不是边塞诗的详细内容! 王之涣出塞是边塞诗吗 【作品简介】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 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 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 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 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原文】 《出塞(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 茂倩 《乐府诗集》 卷七十九 《近代曲词》 载有 《凉州歌》 , 并引 《乐苑》 云: “ 《凉 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 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 或八尺(约等于 213 厘米或 264cm 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 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 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 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8、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 祖迁今山西绛县。
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纵酒谈 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学。
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兴 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
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 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
存诗六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 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 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 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 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 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 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 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 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 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评析】: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 诗歌 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 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 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
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 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 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 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 “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
然而, “怨”也罢, 愁也罢, 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 栏目。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 年号,公元 713—741 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 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 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其 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远上”, 有人认 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 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
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 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 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 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 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 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 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 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 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不 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 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 不可能没有思家怀乡之情。
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 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的内容,从结句看,是 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 色未曾看”,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 闻 《折杨柳曲》 , 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 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 转向眼前的现实, 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 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 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 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 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 《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
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 以其含蓄深永, 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 的艺术魅力所在。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 《升庵诗话》 卷二: “此诗言 恩 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 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 美风光的画卷, 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 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 句精采, 情景交融, 妙绝千古。
从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所载的“旗亭画壁” 故事 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