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精品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精品课件(共35张PPT)
不同句式(“你这”“你是”)
文字和思想感情 文字增减(李广射虎)
不同字眼(推、敲)
(二)快速阅读文章6-7段。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明什么道理)
课文6、7段举了什么例子?
1、“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指意义——燃烧体冒烟 联想意义——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 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
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正
•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反
郭沫若不好的援例
《红楼梦》中的例子
说明的道理: 一、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情感。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 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 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 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事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事例:“推敲”的故事
说明的道理: 三、文章中文字不同,意境就不同。
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 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 要“咬文嚼字”了吗?
文体介绍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 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 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 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 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 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 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 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下句中添“映(映照、辉映 、显现)”、“隐(藏匿,不显露 )”也欠贴 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 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写出了如雪梅花融化在 淡淡的月光中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 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联想意义的特征: 游离,个性,不易控制
2、苏轼写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 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返回
联想
烟
水汽
联想
一川烟草
朦胧愁绪(化实为虚)
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事例二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
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 隐梅花’。” 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两人听了后,拍 手叫绝,为什么呢?
01 学习目标 02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 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 得一些启示
03
了解咬文97--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 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 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 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 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 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 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 的《美学》。
事例二:王若虚改《史记》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 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 不能入。
•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
二、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
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 而不在繁简。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P41第二段)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 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 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 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吸取咬文 嚼字的积极含义,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 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 “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 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事例二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 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①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 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 ②又运用拟人,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 觉,使其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 柔美之感;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解题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 一味地( A )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 B )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 C )也毫无用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 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 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好欣赏都必须潜行琢磨 的好习惯。
三、精读文章
• (一)快速阅读文章1-5段。 •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明什么道理)。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事例一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 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 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