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变更原则(制度)-1987年9月,原告煤气公司与被告仪表厂在武汉签订了一份《关于J2.5煤气表装配技术转让协作》及补充协议,约定:仪表厂向煤气公司转让J2.5煤气表装配技术,提供装配线全部工模夹具、专用设备和全套技术图纸资料,为煤气公司建立一条年生产5万只J2.5煤气表装配线,并从技术上指导煤气公司装配出1000只合格正向表和500只反向表;仪表厂应优先满足煤气公司装配线的生产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J2.5煤气表散件和配件(不包括原辅料),确保散件质量,并负责培训煤气公司装配维修检验人员10—15名。
煤气公司应付给仪表厂全部图纸资料费人民币50万元,工模夹具、专用设备及检验设备费人民币20万元(不含运费))技术协作费10万元,合计80万元。
在生效后2个月内,煤气公司向仪表厂支付技术资料费的90%,即45万元,款到后10天内仪表厂向煤气公司提供全部资料,在试生产和煤气公司核实全部资料齐全后,再支付10%的余款。
有效期为3年。
同年10月29日,双方签订了(会议纪要),对装配中的未尽事宜进一步作了约定,随后双方开始履行。
仪表厂于1987年11月至1988 年6月,先后向煤气公司移交了图纸和技术资料,并提供了工模夹具及有关零配件,煤气公司先后支付了图纸资料的90%,即45万元,工模夹具设备费的70%,即14万元。
1988年4月煤气公司支付了技术协作费10万元后,仪表厂在重庆对煤气公司选派的22名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
同年6月,双方进行验收并签订有关J2.5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的4个验收协议和报告。
随即,煤气公司向仪表厂支付了图纸资料费的10%余款,即5万元,工模夹具费等的30%余款中的5万元(余款1万元在期满后再一次性支付)。
至此,煤气公司已向仪表厂支付了全部技术转让费80万元中的79万元。
《技术转让协作》及其补充协议中规定的正向表技术转让基本履行完毕,反向表技术转让未能履行。
1989年5月6日,煤气公司致函仪表厂,要求全面履行及补充协议,仪表厂认为履行完毕,反向表技术不属于其约定义务。
双方在签订上述技术转让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的同时,还签订了一份《关于J2.5煤气散件供应合同》及补充协议,约定由仪表厂供给煤气公司国产J2.5煤气表散件7万套,其中1988年供3万套(60%正向表散件,从当年4月25日起每月平均供货;40%反向表散件,当年9月25日起每月平均供货)。
1989年供4万套(40%为反向表散件),按月平均供货,每套散件单价57.30元,总价款为401.1万元,货到经煤气公司验收后10天之内由银行托收承付。
合同还对质量、运输方式、产品包装及违约责任作了约定。
此后,仪表厂于1988年5月6日、6月23日、8月19日三次向煤气公司发运正向表散件1万套,煤气公司实际承付货款及运费525364.35元后,以仪表厂供货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为由拒付50287.14元,另欠仪表厂购材料款3597.84元。
同年11月23日,煤气公司向仪表厂去函要求仪表厂履行散件供应合同。
仪表厂于同年12月20日复函煤气公司,以市场变化过快,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散件价格上调。
1989年3月25日,仪表厂向煤气公司发出《关于再次磋商J2.5煤气表散件价格的联系函》,提出在散件的成本上涨到每套79.22元,物价部门核实的价格为每套83元的情况下,愿意不计利润并尽可能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以J2.5煤气表散件每套75.50元作为变更或解除双方签订的煤气表散件供应合同的最后报价。
煤气公司仍要求仪表厂按原合同价格履行,仪表厂则停止向煤气公司供应煤气表散件,双方因此发生纠纷。
「问题的提出」此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和防止的情势变更后,如何公平合理的处理双方由此而发生的纠纷?「法律依据」《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0条规定:“产品的货款、实际支付的运杂费和其他费用的结算,应当按照合同中商定的结算方式和中国人民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办理。
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合同中应当注明验单付款或验货付款。
验货付款的承付期限一般为十天,从运输部门向收货(付款)单位发出提货通知的次日起算。
凡收、付双方在合同中商定缩短或延长验货期限的,应当在托收凭证上写明,银行从其规定。
大型设备订货的付款办法,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经济合同法》第32条第1款规定:“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
”《经济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的,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的部分。
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继续履行。
”《经济合同法》第27条规定:“第二十七条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一、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影响国家计划的执行;二、订立经济合同所依据的国家计划被修改或取消;三、当事人一方由于关闭、停产、转产而确实无法履行经济合同;四、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五、由于一方违约,使经济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
当事人一方要求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时,应及时通知对方。
因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使一方遭受损失的,除依法可以免除责任的外,应由责任方负责赔偿。
当事人一方发生合并、分立时,由变更后的当事人承担或分别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和享受应有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案情分析及处理结果」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煤气公司与被告仪表厂所订立的(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协作合同)和补充协议,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的,其合同内容并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合同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仪表厂在履行《煤气表散件供应合同》和补充协议中,以经济改革中价格变化,要求变更价格为由,拒不履行合同义务,酿成纠纷,依照《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0条规定,应负全部责任。
仪表厂在履行(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协作合同)和补充协议中,未按合同规定向煤气公司提供反向表技术的行为构成违约,依照《经济合同法》第32条第1款、第35条的规定,亦应承担全部责任。
仪表厂实际支付培训煤气公司人员的费用,应由煤气公司负担。
仪表厂供给煤气公司散件系仪表厂引进专有技术后生产的,其散件必须运用仪表厂所供装配线及技术进行组装,其散件应为专用产品;装配线必须依赖仪表厂所供散件而发生效益,仪表厂拒不供给煤气公司散件而造成装配线没有继续存在的物质基础,应予返还。
被告仪表厂不服一审判决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本案由两个独立合同组成。
被上诉人煤气公司与上诉人仪表厂签订的《关于J2.5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协作合同》及其补充协议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仪表厂在履行该合同中,既未帮助煤气公司装配出合格的500只反向表,也未把装配反向表的实际操作技术传授给煤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属于违约行为。
但一审判决在本案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已基本履行,煤气公司派员接受了技术培训,掌握了图纸资料和正向表装配技术,煤气表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产生了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方面确认装配线技术转让合同有效,另一方面又用处理无效合同的方式来处理有效合同,责令仪表厂返还技术转让费用,煤气公司返还装配线(由仪表厂拆除)及全部的技术资料,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关于煤气表散件供应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和防止的情势变更,即生产煤气表的主要原料铝锭的价格,由签订合同时国家定价为每吨4400元至4600元,上调到每吨1.6万元,铝外壳的售价亦相应由每套23.085元上调到41元,如要求仪表厂仍按原合同约定的价格供给煤气散件,则显失公平。
对于双方由此发生的纠纷,应依据《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及《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4项的规定,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公平合理地予以处理。
一审判决适用《经济合同法》和《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中的有关违约责任条款,判令仪表厂承担违约责任显系不当。
此外,仪表厂在一审中明确提出了反诉请求,但一审判决对反诉是否成立,能否与本诉合并审理等均未作出说明。
据此,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3)、(4)项的规定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武汉市煤气公司诉重庆检测仪表厂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合同购销煤气表散件合同纠纷一案适用法律问题的函》中认为,本案由两个独立的合同组成。
鉴于武汉市煤气公司与重庆检测仪表厂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已基本履行,煤气表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产生了经济效益,一审法院判决解除该合同并由仪表厂拆除煤气表装配生产线,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就本案购销煤气表散件合同而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和防止的情事变更,即生产煤气表散件的主要原材料铝锭的价格,由签订合同时国家定价为每吨4400元至4600元,上调到每吨16000元,铝外壳的售价也相应由每套23.085元上调到41元,如要求重庆检测仪表厂仍按原合同约定的价格供给煤气表散件,显失公平。
因此,对于双方由此而产生的纠纷,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根据本案实际情况,酌情予以公平合理地解决。
「存在的问题」本案实际上是一个适用情势变更制度解决的个案。
虽然情势变更制度在合同法上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同法制度。
所谓情势变更,是指在合同订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发生当事人无法预见和无法克服的异常变化,致使合同的基础动摇,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则显失公平的情况。
情势变更制度指的是,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时,应当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作相应的变更或者解除的一项法律制度。
适用情势变更制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情势变更的客观事实。
所谓情势,泛指作为法律行为成立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事实。
具体到合同法上,情势指的就是合同当事人在实施合同行为时,形成自主意思的基本生存环境和利益追求可能,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态势、作为当事人履约担保的财产性质、价值等等。
这些情势应当以持续、一般的状态而存在,不仅为合同当事人、且为一切普通个人所能共同认同。
如果仅仅为具体合同关系和具体合同当事人的特定交易条件,则不属于情势变更制度所指向的情势范围。
所谓变更,是指情势在客观上发生了异常变动。
这种异常变动,是指订立合同所依赖的客观基础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致使合同订立和存在的基础丧失。
这种变更应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该变更应为情势的实质性变化,与原有情势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