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解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作者笔下的荷花与前人笔下的荷花有什么 不同?
作者 作品 主导思想 周敦颐 《爱莲说》 赞美荷花高洁的品质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赞美荷花优雅的风姿 季羡林 《清塘荷韵》 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假如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 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 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 者。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 够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
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
思考探究: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季羡林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
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
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1
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
季羡林(1911—2009)
山东临清县人。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 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 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曾 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 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 翻译家。他精通12国语言,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 究建树颇多。
挺 拔 的 翠 竹
苍 劲 的 松 柏
作为文人精神 的一种寄托,
荷花实在承载 着太多漂亮的
向往。
亭灼 亭灼 出荷 水花 中瑞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作者在第四年是怎样描写荷花的生长?
一夜之间: 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几天之内: 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 所覆盖,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 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 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 散、蔓延。 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 十几天的 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 功夫: 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高龄时写下《清塘荷韵》,可与朱自清先生的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
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 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
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
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 1
人类历史的沉重思考,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
——坚守希望、热爱生活
作者从种荷的过程中,领悟 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 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 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 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 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 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 法抗御。
体现生命力的顽强、执着、 坚韧不拔的精神
形韵: 荷是秀雅的,它迎风 弄姿,睥睨一切。
四年;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达。
二 体 悟 荷 韵
时间
荷花的生长情况 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 现什么东西 春水盈塘,绿柳如丝,一片旖旎的 风光,可是水面仍然没露出什么荷 叶 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五六片圆圆的绿 叶,虽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 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
“我”的心情变化 心里总希望“小 荷才露尖尖角”
第一年
第二年
已灰心,没有希 望
第三年
虽张,全被绿叶覆盖,一些绿 叶长成亭亭的荷叶
心中的疑云一扫 而光,不禁狂喜
作者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希望
失望
灰心
狂喜
流露了对荷花极其喜爱之情
作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种植荷花呢?
(1)作者在记忆里曾经有荷花的碎影; (2)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 (3)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博通古今 学贯中西
散文集:
《天竺心影》 《朗润集》 《季羡林散文集》 《牛棚杂忆》等
译著:
《沙恭达罗》
《罗摩衍那》等
资料链接:
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 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 辞 三 大 头 衔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 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 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 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 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
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
自己的良知。”
四、文化探究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 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
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 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 莲……
傲 雪 的 红 梅
淡 雅 的 兰 花
高 品味理解 洁 的 菊这幅“池花对影落”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这片凋谢的花瓣有 花 怎样的生命态度?
思考:
如何理解”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赋予自然 界变化一种积极向 上的乐观主义情感, 表达了一种向往美 好的信心.
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 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 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 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 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 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 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 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 时间,必至眼花流泪 为止”。
生难字词
1.脍炙人口 2.细弱单薄 3.睥睨 4.旮旮旯旯 5.耄耋 6.蓇葖 7.旖旎 8.接踵而至
kuài zhì
bó pì nì
gā ga lá lá
mào dié gū tū yǐ nǐ
zhǒng
词语理解
1.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 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 诗文收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2.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想做的事没能 做到。 3.支离破碎:支离:零散,残缺。形容事物零散破碎, 不完整。 4.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 失,不知去向。 5.时移事迁: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 变化。 6.清香益远: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荷韵
荷是顽强的,它活 神韵: 埋四年,不曾言弃。 情韵: 荷是宁静的,它优 美淡然,脱离尘世。
季 荷 之韵
坚韧的生命精神 恬淡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生活愿望
人如其荷
心有其韵
联想、 感悟季老……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
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
资料链接: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
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 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 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 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 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 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 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 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 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清 塘 荷 韵
季 羡 林
荷花,既没有牡丹的雍荣华贵,也没有
梅花的铁骨铮铮,既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
也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然而,她却在炎夏
酷暑中,在万里晴空之下,亭亭玉立,超然
脱俗,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添几多美 1
景,增几分神韵。自古以来,人们在荷花身
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
思考探究:
当代有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他86岁
萧瑟
凄凉
生动细腻、柔和宁静的美丽画面
• 风乍起,一片莲瓣 堕入水中,它从上面 向下落,水中的倒影 却是从下边向上落, 最后一接触到水面, 二者合为一,像小船 似的漂在那里……
恬淡超然的生命态度
这瓣荷花,孕育时 是艰辛的,怒放时 是快乐的。现在它 又顺应自然,悄然 离去了,它走得如 此飘逸、洒脱。能 以这样超然的心态 面对生命的消逝, 实在是生命的智者。
1
课后搜集并摘抄古
今咏荷(莲)的诗、词、
文。 2 掌握字词 。
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荷(线索):
(7段)赏
盼
想荷(1-2段) —— 荷(3段) 种 荷(4-6段) 荷 赞 —— 祝
荷(8-12段)—— 荷(13)段
思考探究:
顺序来表达的,又表达了这样的感悟?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2、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情况,是按什么
明确: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
对比观察
季 荷 燕园及其他荷
色浓瓣多
浅红瓣少
强大的生命力!
神韵不在言而在意,不在情景本身,
而在这情景所暗示的东西。 ——季羡林《关于神韵》
荷之韵:
顽强的生命力
这是生命萌发,蓬勃发展 时所体现的生气盎然, 顽强漂亮;那面对生命 的凋零,季老又是怎样去 看的呢?
一般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秋天纷飞的落叶 冬日渐沉的夕阳 渐行渐远的青春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销香断有谁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