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2012新生心理普查及约谈工作报告学生处心理辅导中心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在学生处心理辅导中心的组织下,各学院辅导员带领2012级新生于10月24、25日在信科大楼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工作。
之后本中心对学生的问卷进行了一系列筛查,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约谈,并做好约谈记录,整理成档。
对进一步筛查出来的学生将进行更专业的咨询。
现将约谈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普查工作(详见附件一)1.对象与方法(1)对象针对重庆邮电大学2012级全体新生,共5195人。
其中男生3206人,占总人数的61.71%,女生1989人,占总人数的38.28%,男女比例1.61:1。
(2)方法运用心海心理普查系统对全校新生进行普查。
调查工具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就躯体化,强迫症状等10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总分大于200分,或者任意因子分大于2.5为异常,其中抑郁,精神病性等较危险的因子应特别关注。
②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
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异常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A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自杀倾向);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
2.程序由学生处心理辅导中心统一安排,各学院辅导员组织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分时段在信科大楼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统一普查。
每个实验室配备有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要求学生认真、独立答题。
普查完成之后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进行初步统计。
3.普查结果(1)2012级全体新生SCL-90和UPI正异常分布情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各筛选出了973份(共5125份,约占全体新生的19%)和1130份(共5095份,约占全体新生的22%)的异常问卷。
各学院具体情况如下表:(2)SCL-90在各个因子上面的平均得分情况:用2012级新生数据来与常模比较,发现新生在躯体化这个因子的得分上要超出常模,呈异常的状态。
表现为新生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不满,担心自己健康问题。
可能是现在的学生变“宅”了,喜欢把大量时间花在互联网上而运动过少的原因。
(3)UPI各类的分布情况分类标准:第一类,同上。
第二类,总分在20-24或者辅助题只有一个选是或者第6、16、26题选是。
(4)不同标准下各类学生的分布情况图1 不同标准下各类学生的人数分布图二、约谈工作1、筛选标准两个问卷在得分的高低上具有较高的正相关,表现为一个问卷得分高时,另一个也高;一个问卷得分低时,另一个也低。
因此为了增加准确性,把SCL-90显示为异常同时属于UPI第一类的学生筛选出来,共491人(约占全体新生的10%),并按照提供的参考标准对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分类。
参考标准:第1类:UPI测试选了自杀选项,且UPI和SCL-90抑郁得分在2.5以上。
第2类:SCL-90测试总分在200分以上,且精神病性得分在2.5以上。
第3类:有咨询需要,且UPI和SCL-90得分较高。
统计结果为,第一类学生共有51人(约占全体新生的1%),第二类学生共有88人(约占全体新生的2%),第三类学生共有352人(约占全体新生的7%)。
图4 第1、2、3类学生的具体人数分布图第1类第2类第3类筛选出的人数(人)51 88 352占新生总人数百分比1% 2% 7%由于各个学院新生总人数有很大差异,因此筛选出来需约谈的人数也有较大差异,现将各个学院的人数频次统计如下:图2 各学院三类学生的频次条形图2、约谈流程(1)邀请方式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类似“我有心理问题”的想法,因此未采用辅导员直接通知的途径,而采用学生处直接电话联系的方式,联系内容大致为:为深入了解新生适应情况,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我们诚意邀请你参加新生适应性调查(方式:一对一访谈30分钟左右)。
为了感谢你对学校相关工作的建议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访谈将附赠纪念品。
请根据你的课余时间回复可约谈的时间,在约谈前我们将再次与你联系,以确认时间和地点。
对于第1、2类没来的学生,在第一周工作结束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邀请。
(2)约谈方式根据学生上报的时间,对每天的约谈工作进行统一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的安排。
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约谈,并且安排单独的空间尽量排除他人影响。
就新生在人际、学习、家庭、身心状况以及有无自杀倾向等方面进行较为随意的谈话。
时间大约为30-60分钟,根据学生问题的严重性适当增减时间。
对于比较积极向上的学生,我们会交流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感受;对于症状轻微的学生,我们会尝试一些办法来帮助他们;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学生,就及时上报,让更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
约谈工作持续了约半个多月,根据学生上报的时间,每天的接待量从20-70不等。
同一个时间段人数太多时,我们会适当联系学生更换时间或者同时接待。
(3)约谈地点①学生处个体咨询室。
②学生处会议室。
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203咨询室。
④学生公寓管理中心105会议室。
⑤26栋宿舍青爱小屋活动室。
3、约谈结果最后实到学生275人,上交约谈记录表275份,未到216人。
(详见附表二)通过约谈,筛选出需要进一步咨询的学生12人。
(详见附表三)约谈中有41名同学是选了自杀选项的,在了解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是很小的时候有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还有一部分是乱填的。
发现一位同学近期有过,但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严重,已经过朱老师处理。
有过想自杀想法的原因多为与父母关系很不好,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
其次是感觉生气或者是遭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
其中无号码、空号、停机、电话错误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学生57人;接了电话,但是有事推辞,不愿意来,不想参加的20人;持续关机,数次电话未接的学生有88人;已约定时间,但在前一个小时通知的时候不来或者联系不到的学生51人。
对实到学生的情况做了初步统计:三、约谈中学生的主要问题1、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在约谈过程中,学生提及最多的问题就是生涯规划的问题。
很多学生会在当下觉得很迷茫,不知道以后自己能干什么。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清楚自己现在要干什么,天天都机械地上课。
很多学生都反应,高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上大学之后明显感觉无所事事了,在这么一个很想积极上进,很想变成熟变得有能力的时期,这种茫然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普遍感觉自己每天都没干什么事,过得很空虚,而且很自责。
我们觉得在解决新生心理问题和适应性过程中,对生涯规划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2、人际方面的问题在约谈中,大多数学生反映人际适应情况良好,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各自的人际圈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班级甚至寝室内部;他们在人际沟通与交流方面缺乏主动性以及相应的技巧,如学生间产生矛盾之后不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合理地拒绝别人的请求;对自身没有客观地认识,缺乏自信;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容易产生冲突等。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高中阶段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对于人际方面无暇顾及,而到了大学阶段后,有了充沛的课余时间,而此时他们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人格特质和性格特点决定他们更乐于关注自身,而不愿意主动去探索外部世界。
3、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以及其他方面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适应产生了困难。
首先,学生普遍反映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不知道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而这就导致了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感到迷茫,没有动力。
其次,很多学生习惯于高中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老师的监督,到了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后,难以适应。
然后,高中老师灌输的天堂般的大学生活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反差,部分专业内部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竞争激烈,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最后,在大学里不只是学习,也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在热衷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提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时,忽略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把握不好。
四、针对问题的一些具体建议1、进一步落实生涯规划课,并丰富其内容。
我们在大一上学期,为新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辅导课。
这是非常必要的,大一新生进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扰。
从一进校就开始引导他们要制定自己四年的计划和人生的目标,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才能更充实,学到更多东西。
但是从约谈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生涯规划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非常有限。
我们觉得还是在课时上面生涯规划课应该加重比例,而且一定要引起辅导员,学生的重视,不能只当成一些任务或者程序,我们应该落到实处,比如可以在生涯规划课上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者NLP的原理,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第一步可以先了解自己,测试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第二步就可以你要怎么做来提升自己,第三步是写你有没有按照你的计划来,效果如何等等。
这样分步走,并留下作业等等。
2、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升人际沟通技巧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有帮助新生相互认识的活动,包含了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和练习。
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校级、院级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认识他人,结交朋友,为他们扩大人际交往圈奠定基础。
3、转变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重视。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从教师方面来说,要适当增加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时间,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
从学生方面来说,加强学生间的沟通,组织一些学习小组,相互间交流讨论学习的困惑、方法、心得等,以及求教于高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