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试题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试题全册

《学弈》阅读练习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答: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学奕》选自《》。

通过写的事,说明了。

2.《两小儿辩日》选自《》,故事体现了和孔子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孔子是时期的,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孰为汝多知乎?一、一词多义: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孰为汝多知乎?()2、问其故。

()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今义()。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今义()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四、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角度出发,一个从()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的道理,表现了他们()、()的可贵精神。

五、课文内容: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这则故事可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匆匆》阅读练习1.《匆匆》的作者是,他的作品还有。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表达了作者。

3.课文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句,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和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2)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肢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二、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三、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表达了作者对()感到()和()。

揭示了(),但又()的复杂心情。

(1)为什么说“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2)“泪潸潸”中“潸”的读音是(),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5.第④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匆匆》阅读练习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1、这一片段主要写了作者()。

2、第一句有两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比做()和()。

是想说明()。

3、第三句是()句式,是想说明()。

4、在第四句中,第一个“赤裸裸”的意思是(),第二个“赤裸裸”的意思是()。

7、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9、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11)、《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表达了作者对()感到()和()。

揭示了(),但又()的复杂心情。

2)、读了《匆匆》一文,你想到了什么?3)、文中运用了()、()、()和()等修辞手法。

其中第一段用()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一复返的特点。

4)、《匆匆》一文主要围绕()这句话来写时间匆匆,告诉同学们()。

(3)“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乍样地匆匆呢?”在本段中的作用是()。

(3)“我赤裸裸来到为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的思索,思索的结果是()。

3.从下面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他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二、填空并答题。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

文章借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的育苗方法,说明了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1、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会锻炼出一颗()。

在不确定中,就能(),努力生长。

2、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借()喻(),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2.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3.从哪里可以看出种树人“从从容容”?4.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一直到努力生长”这句话的理解?5.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6.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什么?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巨大的能量”指()。

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

这是一种(的表达方法。

《北京的春节》以为经线,以为纬线,结构全文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2)(3)3.课文按顺序,对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

2、文中有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和()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北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一片繁忙的景象。

同学们想想,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段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这样分层的根据是。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2、文中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4、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写的一篇,通过对李大钊到的回忆,展示了表达了作者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一)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 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亲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照应的句子:()3.本段话的中心句是: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1)(2)(3)《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二)“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