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1)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
4.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几个重、难点的语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二.教学过程
一)、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2)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

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4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三)、课堂小结
《劝学》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贴切浅显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有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又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文中的比喻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通俗易懂的比喻,都会使人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作文(任选一题)
(
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比喻要恰当。

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需要谦虚而不能骄傲。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