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余角和补角》选自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章《图形理解初步》,这个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在理解了直角、平角后,引入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为以后论证角的相等做好铺垫,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重组加工
教材中的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通过例题的形式给出的,在这里学生直接分析说理有困难,因而,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在几个角中找同一个的余角,自然发现一个角的余角不只有一个,为后来发现余角的性质打好基础。
这样有浅如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在一章学生已经理解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初步掌握了基本图形的表示并会实行相关计算,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正处于入门阶段,仍处于计算阶段,缺少空间想象水平和说理水平,仍依赖图形和直觉。
四、设计理念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概念——探索性质——巩固反思——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互余、互补的概念,在互余互补的性质探索中,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行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等活动,协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点和推理水平。
在问题情境的设计、练习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生活,由易到难,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像力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