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笼施工及质量控制

钢筋笼施工及质量控制

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施工及质量控制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此在各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质量很重要,以下是笔者在钢筋笼施工的一点点经验。

一、钢筋骨架制作、存放与安装(一)、钢筋骨架制作1、制作方法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规定了钢筋笼制作的允许偏差,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如下表所示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1 主筋间距±202 箍筋间距或螺旋筋间距±103 钢筋笼直径±54 钢筋笼长度±10各项控制指标,,对于每一段来说都不难做到。

但是由于每段钢筋笼的偏差可正可负,特别是对主筋间距和钢筋笼直径这两项指标,在两段钢筋笼焊接时会发生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们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纵向钢筋定位模板进行钢筋笼的制作。

为了不妨碍螺旋筋的绑扎,再每隔2M左右采用加强筋成型法。

加强筋设在主筋侧,并用三角撑将它加固,在加强筋外侧点焊主筋,主筋与加强筋必须垂直,再绑扎箍筋,钢筋笼的加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和规要求,配制好主筋的焊接长度为10D(双面焊),但施焊时,由于起落点都不饱满,达不到施工要求,所以长度加1CM,接头位置错开,距离应不少于规要求,为了方便施工,结合钢筋笼的长度取一个工人易记的数字(最好是整十位数)。

钢筋笼由于一般都比较长,重量重,而且受钻机门架高度(一般不都超过10M)的影响,施工中,钢筋笼要采取分制作,每根桩的钢筋笼,由几节钢筋骨架组成,计算钢筋笼长度尺寸时,除要注意接头位置错开,还要注意计算上焊接长度。

2、保护层的设置钢筋笼竖直对准孔口中心后要缓缓下放,力求不使“︺”筋(也称钢筋耳朵)刮伤孔壁。

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为此我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垫块。

经过施工表明,此种垫块可以减小孔壁的刮伤及增加钢筋笼保护层的均匀性。

然而钢筋笼的弧形垫块在吊装过程会经常会被破坏,为此再事先制作一些圆形垫块,钢筋笼一边下放,再一边安装圆形垫块;垫块为砂浆预制块,中间穿孔,插入与箍筋同规格钢筋,点焊在骨架上,安装时注意圆钢筋纵向与骨架纵向一致,垫块能够在骨架下放时滚动,一起固定骨架居中,二起保护层作用,三又不会刮伤孔壁。

(二)、钢筋笼的存放制好后的钢筋笼必须放在平整、干燥的场地上。

存放时,在加劲筋与地面接触处垫上等高的木方,以免粘上泥土。

每组骨架的各节要排好次序,挂上小牌,注明第几节及其长度,不得混杂存放,避免搞错,造成质量事故。

存放时骨架还要注意防雨、防锈。

(三)、钢筋笼的起吊和就位质量控制为了防止钢筋笼在吊运过程中发生纵横方向不可自动复原的变形。

除了要求起吊方确,不可采用错误的方法(特别注意下端不可拖地)之外,必要时还可采用临时加强刚度的措施,使用纵向抗挠屈加劲杆,我们在骨架部教临时绑扎两根杉木杆以加强其刚度,因为它体直,质轻,便于安装、拆卸。

采用两点吊法,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上三分点之间。

起吊时,先提第一吊点,使骨架稍提起,再与第二吊点同时起吊。

待骨架离天地面后,第一吊点停止起吊。

随着第二吊点不断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吊。

解除第一吊点,检查骨架是否顺直。

当骨架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

然后,由下而上地逐个解去绑扎杉木杆的绑扎点。

解去后,杉木杆受水的浮力自行浮出水面后即可取去。

当骨架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的加强箍接近孔口时,可用型钢穿过加强箍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将吊钩移到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承,继续下降到骨架最后一个加强箍处,按上述办法暂时支承。

此时可吊来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进行焊接。

焊接时应先焊顺桥方向的接头。

最后一个接头焊好后,可下沉骨架,如此循环,使全部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

骨架最上端定位,必须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计算定位筋的长度,并反复核对后再焊接。

在定位钢筋顶端的顶吊圈插入两根平行的工字钢。

将整个定位骨架支托于护筒顶端。

两个工字钢的净距应大于导管外径30CM。

然后撤下吊绳,用用4根φ25短钢筋将工字钢及定位筋的顶吊圈焊于护筒上。

使钢筋笼定位于孔中心。

一方面可以防止导管或碰撞而使整个钢筋骨架变位或落入孔中,另一方面也可起到防止骨架上浮的作用。

二、在灌注施工过程,钢筋笼上升是经常有的事,为了防钢筋骨架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钢筋笼上升,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由于导管上提时钩挂所致外,主要的原因是被砼顶托上升,当砼表面接近钢筋骨架时,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以上处,砼灌注的速度过快,使砼下落时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其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所致。

为了防止钢筋笼上升,当导管底口低于钢筋笼底部3M至高于钢筋笼底1M之间,以及砼表面在钢筋笼底部上下1M之间,应放慢砼灌注速度,允许的最大灌注速度与桩径有关,经验表明,本工程的灌注速度最大的灌注速度为是每分种孔砼上升小于半米。

孔砼进入钢筋骨架4M左右,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长度,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砼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克服钢筋上升,除了主要从上述灌注方面着眼外,还应从钢筋笼定位方式加以考虑,钢筋定位方式在上述已提到。

三、施工中无论是制作、安装还是灌注砼时,必须配专人负责,统计,应达到《规》要求。

四、经过多年的施工经验说明,通过采取上述施工方法,钢筋笼施工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规。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控制与防治措施一、前言钻孔灌注桩是民用和工业建筑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具有适应性强、施工操作简单、设备投入不大等优点。

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下进行,其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直接开挖验收,它又是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一种基础形式。

分析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必要的防是保证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确保基础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1-10]。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从事钻孔灌注桩设计和施工经验,简要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几种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措施,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二、无套管施工法中孔壁坍塌及对策无套管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壤的持力层发生变化等原因,将会出现因漏水、漏浆等导致的孔壁坍塌的质量事故。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

根据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发现造成施工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①护筒的长度不够,护筒变形或形状不合适;②保持的水头压力不够;③地下水位有较高的承压力;④在砾石层等处有渗流水或者没水,孔中出现跑水现象;⑤泥浆的容重及浓度不足;⑥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中来不及形成泥膜;⑦用造孔机械在护筒底部造孔时触动了孔周围的土壤;⑧沉放钢筋时,碰撞了孔壁,破坏了泥膜及孔壁;⑨造孔机械的机械力过大,致使护筒与土层之间的粘着力减弱;针对这种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为:施工现场在埋设灌注桩的护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必须注意保持护筒安装垂直,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

当发现地基有地下水时,应密切注意是否夹有不透水层。

当下层的承压地下水的水头比下层的地下水位高时,必须能保持足够的泥水压力,在施工前的地质情况勘测中,一定要求给出地下水的压力、出水量、水流方向等要素条件。

泥浆的比重以1.02~1.08左右为宜。

另外,在成孔时,如果遇到砾石层等土层产生大量漏浆时,应考虑是否改成其他施工方法。

当中断成孔作业时,要着重监视漏水、跑浆的情况。

在反循环钻孔法的成孔施工中,钻孔速度不宜过快,如果孔壁未形成有效泥浆膜,施工中将易出现孔壁坍塌的质量事故。

成孔速度应根据地质情况并参照相应规选取,对于淤泥质等非常软弱的地质,如果成孔速度过快,造孔的桩孔将很不规则,对于砂、砂砾等土层若成孔速度过快,会产生桩的径向摆动,而发生孔壁坍塌现象,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孔中水的向下流速超过12m/min,在负压的作用下,孔壁非常容易发生坍塌现象。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要严格按施工规进行施工,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是确保成功施工的关键因素,塌孔的桩孔应及时回填,当地层呈现稳定状态后,应适当的停置3~5天后再度施工为宜。

在钢筋笼的沉放过程中,多采用边沉桩边射水搅拌的施工方式,然后用空气升液法、砂泵等设备抽出搅混的泥浆,同时,要注意避免射水压力过大,破坏钻孔的完整。

三、缩颈缩颈是钻孔灌注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由于桩周土体在桩体浇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造成。

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

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

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

另外,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四、钢筋笼上浮用全套管法成孔后,在浇筑混凝土时,有时钢筋笼会发生上浮,其原因及相应对策如下:①套管底部壁黏附砂浆或土粒,由于管的变形,使壁产生凹凸不平,在拔出套管时,将钢筋笼带上来。

此时,应注意在成孔前,必须首先检查最下部的套管壁,当堆积大量粘着物时,一定要及时清理。

如确认有变形,必须进行修补,待成孔结束时,可用大锤式抓斗,使其反复升降几次,以敲掉残余在管壁上的土砂,确保孔底水平。

②当钢筋笼的外径及套管壁之间的间隙太小,有时套管壁与箍筋之间夹有粗骨料时,会发生钢筋上浮现象,出现这种问题处理的方法是,使箍筋与套管壁之间的间隙要大于粗骨料的最大尺寸的2倍。

③钢筋笼自身弯曲,钢筋笼之间的接点不好、弯曲,箍筋变形脱落,套管倾斜等,使得钢筋与套管壁的接触过于紧密时,也将造成钢筋笼上浮。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提高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防止钢筋笼在运输工程中的碰撞等因素引起的变形。

在沉放笼时要确认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等,不得使钢筋笼自由坠落到桩孔中,不得敲打钢筋笼的顶部,在贯入套管时,必须注意汽锤制度。

④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当此类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⑤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

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

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m。

⑥除此之外,在浇筑混凝土之前,一定要将套管稍稍往上提一点,以确认钢筋笼是否存在上浮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