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化学
[S]:底物浓度 V :反应速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 Km:米氏常数
Vmax [S] V= Km + [S]
米
S E k1
S Et ES
k1
ES k2 P E
ES
氏 方 程 的
[ES]生成速度:v1 k1Et ES S ,[ES]分解速度:v2 k1ES k2ES
当酶反应体系处于稳态时: v1 v2
第三章 酶化学
(Chemistry ofEnzyme)
本章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国际命名;
了解酶催化作用机理 ;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米 氏方程及Km的意义、应用,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 力学的因素及与影响酶催化高效性的因素之间的 区别。掌握别构酶的特点及核酶、同工酶、诱导 酶等的概念。
定义: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 与酶浓度成正比。
意义:Vmax=K3 [E]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 酶 的转换数,即动力学常数K3。
酶的转换数
定义 :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 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 子数。
意义 :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3.米氏常数Km的测定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曲线的基本含义
I. 单底物、单产物反应 II. 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 表示 III. 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底物的消耗量很小 (一般在5﹪以内)时的反应速度 IV.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 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即: k1Et ESS k1ES k2ES
Et
S ES ES
S
k1 k1
k2
推
令: k1 k2 Km k1
则:KmES ESS Et S
导
经整理得: ES
Et S Km S
(1)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v k2 ES
,所以 ES v (2)
k2
将(2)代入(1)得:
现了发酵。 1926年,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 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 1995 年 , Jack W.Szostak 研 究 室 首 先 报 道 了 具 有
DNA 连 接 酶 活 性 DNA 片 段 , 称 为 脱 氧 核 酶 (deoxyribozyme)。
用),使酶的活性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酶 活力下降或丧失。 失活作用
凡可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 抑制剂
能够引起酶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 抑制剂的特点
a.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 渡状态相似。
b.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式形 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
两者的区别:
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有选择性,一种抑制剂只能引 起一种酶或一类酶的活性丧失活降低,而蛋白质变性 剂可使所有的酶变性失活。
在抑制剂与酶的结合而导致的抑制作用中,抑制剂一 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酶 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渡态相似(结构上)。另一方 面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键或共价的方式形成 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而变性剂则作用方式较 多。
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由几种不同功 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 (tandem enzyme):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 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 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一、酶的组成
酶的活性中心是个三维实体,是在酶的高级结构中形成的,酶的活 性中心的aa残基在一级结构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十分靠 近。
酶与底物的结合是活性部分与底物的形状发生诱导锲合的过程。
酶的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底物分子就结合到这 个裂缝内,裂缝内含较多疏水基团,有利于结合催化。
酶活性中心是可运动性的,酶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通过次级键。
v k2
Et S Km S
v
k2Et S Km S
(3)
当[Et]=[ES]时, v Vm
将(4)代入(3),则:
所以 Vm k2 Et
(4)
v
Vm ax S Km S
Km值的推导
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V Vmax Vmax/2
Km
Vmax 2
= Vmax[S] Km + [S]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二)米氏方程式
1.快速平衡理论与稳态平衡理论
合并起催化反应的空间局限(部位)。
➢ 结合部位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
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 为结合部位,结合部
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催化部位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 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 部位,催化部位决定酶所 催化反应的性质。
活性中心的特点
活性部位只占酶整个分子很小部分。通常只有几个aa残基组成。
酶分子中可作为亲核基团和酸碱催化的功能基团
胰凝乳蛋白酶反应的详细机制(1)
底物 结合底物
His57 质子供体
形成共价 ES复合物
C-N键断裂
胰凝乳蛋白酶反应的详细机制(2)
羰基产物释放
四面体中间物 的瓦解
羧基产物释放
水亲核攻击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
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什么是酶?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同样催化 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 括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催化剂。
三、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及特性
1、共性
(1)不发生质、量的变化,但能 改变反应速度
(2)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但能 缩短反应时。
(3)可降低反应活化能 (4)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胰
凝
乳
Ser
蛋
白
酶
的
活
性
中 His
Asp
心
活性中心重要基团: His57 , Asp102 , Ser195
必需基团
指酶表现催化活性不可缺少的基团,指在 活性中心之外的某些区域,不与底物直接作用。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三、与酶的高效率有关的主要因素
1、 邻近与定向效应 2、 诱导契合与底物扭曲变形 3、 共价催化 4、 酸硷催化 5、微环境影响
Km=[S]
[S]
*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Km的意义
Km值
①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 浓度。
② 意义:
a)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 Km可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Vmax的意义
类别: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四、酶作用专一性的假说
(1)、锁钥学说(模板学说)
(2)、多位点亲和理论 (3)、诱导契合学说
五、酶的命名和分类
1. 命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 2. 国际系统分类法及编号
*国际生物化学会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sion)将酶 分成六大类:1.氧还原酶类,2.移换酶类,3.水解酶类,4.裂合 酶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
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 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关系 式为:V = K3 [E]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一方面是温度升高,酶促 反应速度加快。
(2)、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酶的 高级结构将发生变化或变 性,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 丧失。
(3)、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最 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条件 下,酶促反应速度最大。
Lineweaver–Burk的作图法 — 双倒数作图法。
取米氏方程式的倒数形式:
1 Km 1 1
= +
V Vmax [S] Vmax
斜率=Km/Vmax
1.0
0.8
0.6
1/v
0.4
-1/Km
0.2
1/Vmax
0.0
-4 -2
0
2
4
6
1/[S](1/mmol.L-1)
8 10
二、酶浓度对酶促பைடு நூலகம்应速度的影响
E + S k1 ES k3 E + P
k2
中间产物
• 快速平衡理论 1913年 Michaelis和Meuten 提出,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时,假定ES分
解成产物的逆反应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快速平衡”理论的基础上推倒出一个数 学方程式,以表示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称为米氏方程。
• 稳态平衡理论 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ES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
难点:酶催化作用机理 、各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
的影响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应用。
第一节 通 论
一、酶学研究历史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