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专业考研真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官方版)

2007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专业考研真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官方版)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2007年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

在宽泛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的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着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

2.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民主化的进程需要一方面不断地改革作为公共权威的国家权力,另一方面必须不断的建设作为私域的自立自主的公民社会。

3.公共政策意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

4.消极自由伯林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的意思是不受干涉,即没有外部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

这样,个人就能按照他或她自己的意愿随意行动,只要他不妨碍和干涉其他人的自由。

如选择自由,公民自由和个人隐私等。

5.多元主义可以宽泛的定义为多样性和多重性的信仰和赞许,它暗示多样性本身就是健康的和值得向往的,这通常因为它能捍卫个人自由,并促进论战、辩论和理解。

权力应该被广泛与均匀地分布于社会,而不应该被集中到某位精英或某个统治阶级的手里。

(二)简答1.运用政党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转型”育明考研状元解析:执政六十年来,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地位向执政党的地位的转变,而且在理念、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渐实现由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即党的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实现从神圣性向世俗性,从斗争性到包容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合法性加强;党与国家、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实现从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党对社会的功能由逐渐由冲突的力量向整合的工具转变。

2.“公民社会”概念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试述其学术价值意义育明考研状元解析: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

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

通常,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1)对建设宪政的意义(2)正确认识私人利益,合理合法的保护私人利益(3)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的正确理解及推广(4)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府的转型,公共治理3.论述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的区别和比较育明考研状元解析:阶级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划分阶级上的显著特点, 是把阶级同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 从生产过程来寻找阶级划分根据和标准。

把阶级看做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

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基本格局和内容。

政治分析就是要运用阶级学说说明政治现象,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而阶层分析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结构越加复杂,分化日益加剧的今天,针对的对象是多样的社会群体,研究他们的行为、心理等。

比较:(1)范畴的差异性和包容性。

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不同概念。

但又是相通的,主体的同一性,阶级阶层指的都是社会团体,通过人们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其次,对象的同一性,都是基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群体分化、分层。

再次,理论范畴的包含性和差异性,社会群体是大概念,既包括阶级也包括阶级视野之外,不与阶级相统属的社会阶层。

(2)划分依据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划分阶层的标准是多角度多样性的。

如所有制、财产或收入,职业或行业、地位或权力及文化技术水平等;而阶级是大的集团,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不同而分。

(3)功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首先各有其优势和特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其次,作为观察社会的一种理论方法和认识手段,都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总之,既相区别又相统一,具有客观的和内在的联系,都有一定的价值,是不可相互否定相互取代的。

(三)论述1.简述近期学术界支持政府干预的主要观点,试反驳或论证育明考研状元解析: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被置于次要地位,其义务仅限于于三项职能: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一直到20 世纪二十年代,经济理论界对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表述一般都没有超出斯密的观点范围。

到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对以往的政府不干预经济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并最终以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标志的政府干预理论占据主流地位而完成了一次众所周知的嬗变。

经济学文献中充斥着对市场失灵的论证,经济学据此在政府肩头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

概其要点,其所列举的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经济周期、贫富分化、外部效应、垄断和公共产品等。

但直至六十年代,主流经济理论仍然认为市场失灵的场合是有限的,因而政府干预的范围也应当是有限的。

从20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特别是滞胀现象的出现,凯恩斯主义日渐显出其短期效应的弱点,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经济学家的视角转向了“政府失灵”或“政策无效”,主张还是用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把政府身上过多的职能卸下来。

这时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等。

到了20 世纪七十年代,以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则论证了由于市场中充满了不对称的信息,市场参与者难以作出理性的决策,市场不仅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甚至由于其功能不完善而常常会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这时的市场不是局部的、有限的失灵,而是全面的失灵。

政府和其他机构必须巧妙地全方位地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正常运作。

他们还进一步地论证了政府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比市场更无效率。

这一观点已逐渐为当代经济理论界所接受,成为主流的思想。

可从以下角度分析:(1)稳定就业(2)挽救经济危机(3)住房及信贷危机(4)宏观调控(5)与国有资产的关系2.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述社会公正实现的关键是什么?育明考研状元解析:公正或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公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应得的本分,它可以应用于包括自由,权利、权力、财富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中,公正或正义概念是一个本质上充满正义的概念。

程序正义和实质性正义的划分社会正义是应用于社会平等方面,看做社会主义原则。

正义关涉到政治理论讨论最多的核心问题:谁应当得到什么?在涉及法律正义时通常发展和采用各种程序性规则来加以解决。

而社会正义往往遭人争议。

涉及到经济学的效率公平等问题。

(注:“关键”可答较多,比如明确价值取向,大力发展法律上的程序正义,加快经济发展兼顾效率公平等。

)北大政治学考研经验贴(育明教育武学员)2014年考研早已结束,按理说我应该早点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但我不喜欢炫耀,也没想过上来贩卖经验的人,加之之前忙于实习和毕业论文,直到最近与同学交流,才觉得自己更应该沉下心来,把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教训,写出来告诉别人,使2015年或者之后的考研学弟学妹有所借鉴。

如果本文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我将不胜荣幸。

一、我为什么报考北大对很多人来说北大是一个梦想是一种信仰,之前曾在论坛里看到很感人的一句话“即使倒下也要头朝着未名湖的方向”,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选择考研,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分析利弊,预估事情的可能性和困难性,争取最大的成功几率。

我是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时才决定考研,之前一直在争取保研却未能成功,但即使考研,我也不知道该考哪里。

我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当时一直纠结该考本校,还是南大,或者北大。

大三放暑假后,我去了趟北京,并咨询了家里人的意见,最终在7月8号那天决定报考北大。

我选择报考北大,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纯粹感情的因素,北大清华可以说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而我作为文科生也对燕园这一学术圣地极为向往。

但是我一路前行,从小学到大学,多少曾经的同学已经失去追逐梦想的权利,我为他们惋惜也为自己庆幸,我为自己奋斗也替他们圆梦。

第二,我承认我有些功利的考量,北大有全国最多的资源,最大的平台,虽然我不能像我们学校很多同学那样保研,那我一定要考一个最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