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推拿与按摩的常用手法
实验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
实验材料:按摩床、按摩粉等。
实验组织:学生每二人一组。
实验内容(P135-149):
1、推法:是指将指腹、掌面或掌根平行放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用适当向下的力(压力),做直线或弧线形的向前或向后的运动(如推刨子式)。
“轻推、慢推、顺推为补,重推、快推、逆推为泻”。
推法频率一般在60-240次/分钟,所及深度与所施力的轻重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要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在施用重推法时,应使用按摩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推一般要沿静脉、淋巴回心方向进行,即:四肢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颈、胸部由中轴向同侧腋点按摩;腹部沿顺时间方向按摩;腰部由中轴向同侧腰眼按摩;臀部由下往上,呈弧形向同侧腰眼按摩。
2、摩法:是指将指腹或掌面附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做回旋的运动,一般急摩每分钟120-150次,缓摩每分钟60-80次。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操作时肩、肘、腕放松,掌指自然伸直,摩动范围从小到大,自然协调。
摩时一般不用向下的压力,但灶点较深时,则要有向下压力。
摩腹部时一般沿顺时针方向进行(顺淋巴回流方向)。
3、擦法:是指用指腹、掌心、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附着于需要按摩的部位上,做直线向前、向后(抹)或往返运动,该手法没有向下的压力,力度较推法轻,比摩法重,下压之力以皮肤不褶叠为度。
一般要求速度稍快(80-160次/分钟),力量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常作为结束操作的手法。
4、揉法:是指用掌心、掌根、大、小鱼际、指腹或肘尖紧贴在皮肤上,做环形或螺旋形向前或向后移动。
其要点是做环形揉时,手与皮肤间不相对移动(此点与摩法不同),该法有向下的压力,力度上也分轻重两种。
“顺时针轻揉为补,逆时针重揉为泻”。
频率一般为80-200/分钟。
5、捏法:又称“抓”法,是指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拇指和四指呈钳形,以拇手和其他四指指腹夹住肢体的肌肉、经脉或穴位,不断地用力作对合的动作。
操作时手指移动不移动可依病情而定。
6、拿法:是捏的变种,指在捏的基础上将所捏部位略略上提的按摩手法。
操作时手指移动不移动可依病情而定。
7、揉捏法:是柔和捏的综合,其手法如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手成钳形,将掌心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拇指和四指相对用力将肌肉捏住,略往上提,腕关节放松,沿向心方向作旋转式移动,边揉边捏。
操作时应注意掌指不能离开皮肤,指间关节不弯曲,避免只以指尖用力,一般拇指揉的动作明显,其余四指捏的动作明显,揉与捏应同时进行。
(注:“捏”只有对合的动作,“拿”是对合与上提相结合的动作,“揉捏”是对合、上提及手腕转动的综合动作。
)
8、搓法:是指用双手掌夹住需要按摩的肢体,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移动,该法要求动作要协调连贯,搓动要快,移动要慢,用力要均匀。
频率为每分钟60-200次。
9、按法(点法):是指用指腹、掌心、掌根、拳面、肘尖或足底等用力下压在被按摩部位的一种手法。
它要求按压要有一定的滞留时间,大约是5~15秒。
力度要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
按法是经穴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其按法若有逆经趋向,则为泄法;若有顺经趋向,即为补法;若垂直点按不动,则为和法。
此法切忌用指甲尖点按,应用指腹点穴。
按法必要时也可用食指、中指重叠的方法点按,点按时可采用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往下按(如按门铃状),在有滞留时间的下按时,按点还可做轻微振颤以增加刺激强度。
用指腹按时也称“点”。
按法还常用于手法复位,在伸拉的基础上按压脱位局部往往可促成关节整复。
10、掐法:是按的变种,指使用指甲按的按摩手法。
其刺激强度较按大。
掐时向下压的力度要适当,以免损伤被按摩部位的组织。
11、击法:是指用掌面、手的尺侧面、或五指并拢成梅花状拍打体表需要按摩的部位。
其中用掌面直掌击,为“拍击”;用尺侧面或掌面握拳击,为“叩击”;用尺侧面直掌击(手指不要并拢),为“切击”;用五指并拢呈梅花状击,为“啄击”。
此法要求双手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12、抖法:是指被按摩者肌肉放松,按摩者用掌指轻轻抓住肌肉,或握住肢体远侧端,进行短时间的快速振动。
操作时动作要连续,频率要“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用力不宜太大。
速度较慢的也称“摇”。
13、滚法:是指将手背近小指部分或第2-5指的掌指关节部分,以一定的压力附着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通过腕关节的连续屈伸和前臂交替作旋外和旋内运动来进行滚动的一种按摩手法。
此法在操作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手指微屈,呈半握拳状;肘关节微屈,使上臂和前臂成120度角;②滚动时,以腕关节作主动的连续的屈伸运动和前臂作旋转运动为主,切忌手背跳动和在按摩部位上拖拽摩擦;③动作要自然协调富有节奏感,压力要适度均匀,频率每分钟60~160次。
滚有大滚、小滚之分:大滚是手背近小指侧部位着力,腕关节主要作旋内、旋外运动;小滚是2-5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腕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
14、切法:是指用拇指或其他四指指甲在肢体需要按摩的部位作有节奏、有规律的连续下压。
如果运动损伤后肿胀长时间没有消退,用此法消肿效果较好。
切法应从肿胀的远心端逐渐向近心端过渡,头部可循经脉走向切,它是一种常见的泻法按摩。
(注:切与掐都用指甲下压,但切是连续下压,掐是下压滞留,两者手法是不同的)。
15、揪法:是指使拇指的指腹和食指的桡侧(食指弯曲)形成钳状,对合用力捏起所需按摩的穴位皮肤或肌肉的方法。
此法操作时间不宜太长,以皮肤出现红紫为度。
在揪起后若附带展转过程,则称“展转拿法”。
16、挤法:是指双手掌或手指在治疗部位上进行相对合拢的堆挤。
此法要求双手动作要协调一致,用力均匀并由轻爱重,目的是要逐渐使分离的局部组织重新合拢。
17、刮法:是指将拇指指尖的桡侧面,四指并拢的指尖的腹面或拳尖(指四指的第二指间关节背侧面)平行放在需要按摩的皮肤上作单方向或来回移动。
该法有一定的向下压力,有时也可用按摩器(如木针)来进行,强度以被按摩部位出现红紫为度。
频率120-200次/分钟。
分筋、理筋是该手法的变种。
18、分筋法(拨筋法):是指用手指指端垂直作用于肌纤维或韧带行走的方向进
行拨动的手法。
此法要求拨动时的强度要大,患者应有酸、麻、胀的感觉。
19、理筋法(顺筋法):是指用拇指指端压迫需要按摩的部位,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的手法。
理筋时被按摩的部位要尽量放松,按摩者指腹移动要缓慢。
20、提筋法(弹筋法):是指拇指与食、中两指或其余四指共同将肌腱或肌肉迅速提放的手法。
此法刺激较强,操作后应续以揉的手法。
21、运拉法:指按摩者一手捏住被按摩者关节的一端,另一手捏住被按摩者关节的另一端,根据关节的活动范围作被动的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此法要注意牵拉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
各部位运拉的方法差异很大,有时也把特定部位的特定运拉方法称为“板”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