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1.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 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2.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澈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其 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3.两肺尖至肋膈角的侧胸壁显示不佳;气管轮廓模糊; 心后区肺纹理难以辨认。 4.右侧膈顶位于第八后肋水平。 5.照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1.9之间; 照片偏白, 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3—1.4之间;;灰雾 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0.4—0.5之间;直接曝光区光密 度在2.20—2.30之间.
二、尘肺病的X线检查
尘肺病的X射线检查采用的是胸部平片摄影技 术。摄影技术质量的好坏对尘肺病的诊断有非 常重要的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只有X 射线技术质量良好的胸片,使用标准及标准片 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胸部平片常规检查体位为后前立位,根据诊断 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可以加照侧位、斜位、体层 摄影或CT检查。
圆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一)
圆形小阴影在胸片上多表现为圆形、椭 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的致密影,在 矽肺中最常见,按其直径大小可约略地 分为p、q、r三类
判定圆形小阴影不要用尺测量,要对照 标准片所示来判定。
圆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二)
发生部位:国内文献报告,圆形小阴影 多出现在两肺中下区,尤以右侧为甚, 但也有10-15% 的小阴影可首先在两上肺 区出现,国外文献报告,小阴影多出现 在两肺上区,有的作者认为,多数尸检 材料证实,尘肺病变最先是在两肺上叶 发生,这里也是病变最重的部分。
不规则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三)
不规则形小阴影是石棉肺的主要X射线 表现, 但它也是不典型矽肺以及其他尘 肺的主要X射线表现。 在诊断时必须要 有可靠的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学、尘 肺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应的临床资料和实
验室检查等。
大阴影
大阴影是指肺野内直径和宽度大于
高千伏摄影
导致胸片技术质量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是 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影像对比差、胸 片灰雾、胸片影像模糊等。为了保证胸 片技术质量,标准要求尘肺X射线检查必 须使用高仟伏摄影技术。
高仟伏胸片的优点
1.肺野可见度增加; 2.高仟伏胸片成像层次丰富、对比度适中; 3.高仟伏胸片穿透性增强; 4.高仟伏胸片能清楚显示胸膜、膈肌病变。
胸片质量分级(参照附录B2)
胸片质量分为四级—一级片(优片)、二级片 (良片)、三级片(差片)、四级片(废片)。 一级片完全符号胸片质量要求。二级片、四级 片的质量分级评定是以三级片的规定为准绳。 三级片的质量评定共五条,具备其中一条者即 可定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五条标准 如下:
五条标准如:
(三)、CT
CT:指的是普通X线CT,其成像原理与普通X
线相仿。只是图像的载体不同。目前,国内外 已有人用CT探讨对尘肺的检查诊断,但认为 CT在单纯尘肺诊断中并不优于X线胸片,而对 大阴影、胸膜改变及合并肺气肿的检出率却明 显高于X线胸片。由于CT检出费用高,且无统 一判定标准,其作用只限于对疑难病例的鉴别 诊断上。 CT的检查方法有:平扫.增强扫描.动 态扫描.靶扫描.高分辨率CT技术(HRCT)。
不规则形小阴影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肺
间质纤维化,它一般沿着细小的肺血管、支气 管、淋巴管、细叶以及肺泡间隔周围发展,状 如索条,这些索条状纤维相互交织连接而形成 不规则形小阴影。煤工尘肺的尘斑和煤尘灶, 呼吸细支气管扩张,小叶中心性肺气肿、泡性 肺气肿及其周围受挤压的肺组织等也都参与不 规则形小阴影的形成。
尘肺还有一些其它的X射线改变,如肺门、肺纹理、
肺气肿等,它们对尘肺的综合诊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由于粉尘的理化性质和接 尘 时 间长短的不同,它们 都会影响 尘肺胸部的X射线表现, 如 矽肺以圆形小阴 影为主, 煤工尘肺以混合性小阴影为主, 石棉肺则以
不规则形小阴影为主。
小阴影
小阴影
(一)
X线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摄影已有近百年的 历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迄今为止,增感 屏——胶片方式的X线摄影一直是获取X线影像的主要 手段。在尘肺检查中,我们经历了普通摄片,高KV摄 片,T颗粒摄片等改进过程,但这些检查普遍存在着分 辨率低、清晰度差、效率低、人为诊断因素多等弊端。
尘肺的影像表现
及鉴别诊断
山东省职防院 蔡志春
一、尘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尘肺是我国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一种主要职业病,是严重降低 劳动能力、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据1998年底统计,全国累积 发生尘肺患者542041例,现有尘肺病人414894人,每年新发病例 1~1.5万人,而目前全国从事接尘工人近千万人。 如何做好尘肺病的检查诊断,是目前研究的焦点,是做好尘 肺防治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上千万接尘工人和数十万尘肺病人 的健康和权益,也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X线影像改变是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片程序
结合临床:可靠病史 全面观察:不漏疑点 重点观察:客观依据 对照标准:仔细观察 全面分析:做出诊断(鉴别诊断)
三 、尘肺病的X线表现
尘肺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 病,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两肺弥漫性间 质纤维化、尘肺结节、融合团块、胸膜 病变等。反映在胸片上的主要影像有小 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这些影像与肺 内粉尘的聚集、纤维化程度有着量的相 关关系,因此,可以用小阴影、大阴影 和胸膜斑这些名词描述尘肺X射线改变。
高仟伏胸部摄片的技术要求 (附录D)
1.摄片器械设备 2. 减少散射线 3.选择使用中速钨酸钙增感屏, 4.暗盒要平整,不漏光,增感屏与胶片接触 要紧密。 5. 拍片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质量低 劣的胸片,往往不是由于X射线设备陈旧引起, 主要是由于基础工作质量差,不按常规工作程 序办事而造成。
不规则形小阴影
很早以前就曾发现尘肺病人的胸片上除 圆形小阴影外,还可见到另外一些不同 的影像,曾描述为线状、网状、网织结 节状、毛玻璃状或蜂窝状等,ILO 1958 年分类中曾提出线状影一词,以后又改 为不规则形小阴影。1986年我国尘肺诊 断标准正式引用了不规则形小阴影。
不规则形小阴影-病理改变
不规则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一)
不规则形小阴影在1980 ILO分类中并无 文字描述,但有标准片及图解。1986年 我国标准曾有文字描述, 后来修订标准 取消了上述描述,不规则形小阴影形态 以标准片为准。按其宽度大小可约略的 分为 s、t、u 三类 。
不规则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二)
发生部位:不规则形小阴影开始多出现 在两肺中下区,有细的线条状阴影交织 在肺纹理之间,较致密。在动态观察中, 随着尘肺病变的进展,部分不规则形小 阴影有可能逐渐变成圆形小阴影。
圆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四)
钙化: 少数病例小阴影可以发生钙化,一般
密度较高,边缘锐利,不一定规则,可表现为 小阴影中心钙化,也可表现为几个小钙点成簇 出现在小阴影之中。 钙化小阴影的数目可以由少到多,密度由低到 高。有人认为小阴影钙化为矽肺稳定期,但也 有人认为并不一定代表病情稳定,有部分病例 小阴影钙化后融合病变和泡性肺气肿仍可继续 发展。
圆形小阴影-X射线表现(三)
密度:吸入游离二氧化矽含量低的或不含游离 二氧化矽粉尘引起的尘肺,圆形小阴影密度较 低、直径较小,多为“p”影,形态不整齐,边 界也较模糊。 吸入游离二氧化矽含量高的粉尘引起的 尘肺,小阴影的密度一般较高,边界比较清楚, 有时相当锐利,有的小阴影中心密度较高,似 有核心感。小阴影周围组织常有肺气肿,故对 比更加清楚。
高仟伏胸片的质量标准(参照附 录B1)
1.基本要求三项—位置正、标志清、无附加影。 2.解剖标志包括六项, 2项—主要显示肺野的清澈度。 第3、4、5项— 主要显示对比度及穿透性。 第6项—要求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3.光密度的测量对肺野黑化度的判断有了量化的指标, 它包括三项要求: 1)上中肺野最高光密度应在1.45—1.75之间; 2) 膈下光密度小于0.28; 3)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
1.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太小,即使在质量良好的 胸片上也不能发现,国外学者研究单个、边缘 锐利的致密影至少在3mm或以上,才能在满意 的含气背景下显示出来。
2.我们在胸片上看到的小阴影,可能不是一个 矽结节而是在同一轴线上几个矽结节相互重叠 的结果。
圆形小阴影-病理基础(三)
3.石棉肺的细小圆形阴影并不意味着肺 内有结节性病变,而是由肺内弥漫性间 质纤维化互相重叠的结果。 4.圆形小阴影能在胸片上显现,不仅与 病灶相互重叠有关,与矽结节的致 密 程 度和周围 肺组织之间的对比度 亦有很大 关系。
如何评定二级片、四级片:
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低于半个肺区为二级片, 超过一个肺区为四级片。 2)在评定肺野的对比度和黑化度方面,主要是以缺陷 区的程度多少而定,中肺区最高光密度低于1.85为二 级片,高于1.90为四级片,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高于 1.4为二级片,低于1.3为四级片。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 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者即为二级片,胸片质量达 不到三级片者为四级片(废片),不能用于尘肺诊断。 3)规定中“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其含义是指 受检者第一次被诊断为尘肺病时,不能用三级片作为 确定尘肺病诊断的依据。四级片是废片,必须重照。
是指肺野内直径和宽径不超
过10mm的阴影,病理基础(一)
圆形小阴影相应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矽 结节,当然还有非结节性的 弥漫间质纤 维灶、煤尘斑、粉尘灶等。矽结节在病 理标本上大致呈圆形、椭圆形,直径约
1-4mm左右,境界清楚,质地致密。
圆形小阴影-病理基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