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全国食用菌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鉴定各地新育成的食用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品质、抗性及适宜范围,为全国品种认定提供科学依据,客观评价品种的经济利用价值,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组织开展全国食用菌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技术操作规程、年度试验计划、试验实施方案等的基本依据。
二、组织体系
第三条依据《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并委托有关单位主持。
第四条区试主持单位职责:(l)贯彻全国农技中心的试验指导意见;(2)协助全国农技中心或在其授权下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及实地考察;(3)负责试验资料汇总、总结,并对参试品种提出推荐认定意见;
(4)处理试验日常工作;(5)试验完成后,及时向育种者提供试验报告。
第五条承试单位条件职责:(l)具备较好的生态和生产代表性,能提供完善的试验设施和较强的技术力量;(2)领导重视、支持,能保证试验的顺利实施;(3)区试有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保证试验的科学、严谨、公正;(4)遵守职业操守,对试验资料、材料保密,不扩散和随意
利用;(5)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提交试验总结。
第六条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应协助全国农技中心搞好本行政区域内区试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全国食用菌区试点的检查督促及参试品种的推荐,安排新品种的生产试验、示范,并参加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对区试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试验设置
第七条试验点的分布:根据食用菌不同种类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以及各种食用菌栽培模式、技术水平的特性,结合生产实际,分别安排试点;既考虑生态和生产代表性,又兼顾行政区划的合理布局。
第八条试验点应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试验情况的变化,经所在省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申请,主持单位核实,全国农技中心批准,可以作适当调整。
第九条按食用菌种类和品种类型分若干个试验组。
根据生产实际和参试品种数量,试验组可以作适当增减。
第十条按试验组品种类型的生态分布与生产实际、每个试验组在相应区域内设置若干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按其所在地区生态与生产实际,可以承担若干组试验。
第十一条每组每季参试品种以6个以上为宜(包括对照),少于6个则暂停该组试验;新栽培种除外。
四、参试品种和申请程序
第十二条参试品种应具备品种的特异性和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形态特征的一致性。
第十三条每试验组根据实际情况设1个统一对照品种(新栽培种除外)。
统一对照品种和条件:菌种普查后被确认向社会公布的品种;有较大的推广面积,系该类型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
对照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
区试对照品种及菌种原则上从“中国食用菌标准品种库”中选定。
第十四条申请程序:品种选育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按照《全国食用菌区试品种申请表》的要求填写并附详细品种介绍(选育过程、品种比较试验总结等),提交具有部级鉴定资质的品种遗传特异性鉴定报告复印件,由省级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审核,全国食用菌区试年会讨论确定。
第十五条申请者填写和办妥《全国食用菌区试品种申请表》一式三份,于每年12月31日前分别寄送全国农技中心两份和所在省级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一份。
第十六条参加全国食用菌区试的品种,由主持单位安排品种遗传特异性检验,符合条件的品种进入区域性试验,由主持单位扩繁菌种,统一供给各区试点进行区试,并向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提交标准菌株。
第十七条凡被批准参加全国食用菌区试的品种,由申请者按规定时间、数量,无偿向主持单位提供母种,并交纳参试费。
供种质量必须达到规定的菌种标准。
供种时应注明品种名称及各项质量指标。
凡菌种数量不足、质量未达到要求或过期不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参试权利。
五、试验设计与管理
第十八条各试验点试验设计统一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不少于3次重复,袋栽种类每小区为30-50袋(筒),床栽种类每小区3-5平方米,
段木栽培种类每小区30-50根。
设对照和保护行。
提倡设立副区,以保证试验安全。
栽培措施和管理与当地同类食用菌生产相同。
试验有关事项、观察记载项目及标准按年度试验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第十九条试验场所条件及要求:
(一)菌种生产场所要符合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原种和栽培种要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
(二)菇房设施要满足试验种类生长发育的需要,具良好的保温、保湿、遮光、通风、供水等条件。
(三)条件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通风良好。
(四)基质和添加剂:要符合NY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第二十条试验区内各项管理措施要求及时、一致,同一重复内的同一管理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各重复的栽培管理条件与方法等均应相同。
第二十一条每一轮区试一般连续进行两季(生产周期,下同),具体时间根据种类不同而定;如表现一般,试验一季即可中止试验。
第二十二条对区试中表现突出的品种第二季即可组织生产试验,与区试交叉进行。
生产试验在试验品种适宜种植地区布点进行,采用成对比较设计,生产试验袋栽种类为500-1000袋(筒),床栽种类50-100平方米,段木栽培种类200-300根。
以当地主栽品种作对照品种,栽培管理略高于当地生产水平。
生产试验进行一季。
六、试验记载与调查
第二十三条区试基本情况记载包括:区试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
海拔)、气象(年、月平均气温、各月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菇房(棚)安排(平面布置图、试验品种、对照品种、布置排列方式、重复次数、小区面积)、栽培情况(基质配方、基质处理、基质含水量及pH、接(播)种时间、日温等)、当地主栽品种。
第二十四条菇房观察记载:凡在试验过程中的管理活动均应详细记录,包括通风、透气增氧、强制降温或升温措施、杂菌处理、病虫害防治、基质内补水等。
记录每日温度、湿度,要特别注意记录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
第二十五条发菌期调查:菌种萌发、菌丝浓密度、长满料面、分泌物、转色、污染率、后熟处理、后熟期等。
记录每日温度、湿度,要特别注意记录最高温度。
第二十六条出菇期调查:原基出现日、采收潮数、产量、菌棒坚实度、污染率、污染发生期、病情发生情况、菇形(发生方式、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盖色泽、菌柄色泽、菌柄长、菌柄粗、伞柄比、菌柄着生方式、附属物等)、单菇重、含水量、制干率等。
第二十七条品质品尝内容包括:致密度、细腻度、爽滑度、风味等。
第二十八条室内遗传特异性、特殊功能成分含量和生理测试等委托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检测。
七、试验总结与品种评价
第二十九条各试验点根据全国食用菌区试实施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完成试验,并在每季试验完成后作出试验小结,及时向主持单位、全国农技中心和所在省级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分别报送试验记载表。
第三十条因自然灾害影响试验正常进行的试点,承试单位应在受灾后15天内向所在省级食用菌品种管理部门、区试主持单位和全国农技中心提供详细报告。
第三十一条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试验误差过大或两个以上小区缺区的试验报废。
第三十二条主持单位根据各试验点报送的试验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总结,提出品种评价及推荐利用初步意见,提交区试年会审查。
并寄送各供种单位一份。
第三十三条年度工作会议根据主持单位提交的试验汇总总结,进行审查、讨论和修正,对在区试中表现突出的品种,推荐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对具有特殊适应性品种推荐在适宜地区试种,对特色材料推荐给育种单位或适用地区利用。
八、年度工作会议和试验考察
第三十四条年度工作会议由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召开或委托主持单位组织召开,并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三十五条年度工作会议议程:(l)审议试验执行情况,讨论参试品种的评价与利用意见;(2)审核通过国家区试的品种;(3)安排落实下一轮试验计划;(4)修订试验管理办法、技术操作规程和实施方案;(5)评选、表彰先进;(6)开展学术讨论和人员培训。
第三十六条根据区试实际情况,由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区试主管部门会同区试主持单位不定期、有重点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试验和品种实地考察。
九、奖惩
第三十七条每五年进行一次区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由全国农技中心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三十八条对试验不负责任,人为造成严重的试验质量事故,或弄虚作假的试验点,一经查实,将取消其试验补助经费,并报请主管部门对试验点所在单位和试验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或取消其承担试验资格。
第三十九条对于批准参加区试的品种,如因不及时提供菌种或提供的菌种质量有严重问题或品种遗传性状不稳定等原因而影响试验正常进行的,对参试单位应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其一年的参试资格。
十、经费
第四十条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和区试经费来源为国家区试专项经费和食用菌有关项目经费,以及参试单位缴纳的品种参试费、认定费。
全国农技中心根据各试验点和特性鉴定单位承担的试验任务及完成质量核发试验鉴定补助费。
第四十一条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实行有偿试验制度,提供参试品种单位需缴纳一定的参试费,主要用于试验补贴、年会开支及奖励。
十一、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管理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暂行。
第四十三条本管理办法由全国农技中心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