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中国人:自然神论者 莱布尼茨: 在中国早期,人们相信一种精神的实体。 中国的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自从约 三千年以来建立的,并且富有权威, 远在希腊人的哲学以前。
伏尔泰: 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充斥着宗教狂热
跟他们一道生活在北京,浸润在他们的文 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 宗教裁判所系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 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 上,更妙的多。
b. 中国园林、建筑风靡欧洲 欧洲古典主义风格 中国的精巧雅致
凡尔赛 特里亚农宫
“瓷宫”
英国人模仿中国园林: 在西方园林的基础上增加 拱桥、亭子、牌楼、宝塔等
英国比德尔夫· 戈兰奇花园 中的中国式凉亭
பைடு நூலகம்8世纪下半叶,风气大兴
(法)王致诚描述圆明园的书信: 从小丘间通往开阔地的不是欧洲那种笔 直的步行道,而是蜿蜒曲折的小径。 ……桥两端建有木牌楼或汉白玉牌楼。 结构非常精巧,但与欧洲的凯旋门截然 不同。
不可能因人口过多而迁居中国
重新计算
大洪水
⇒ 2952BC
比附法:伏羲—亚当,尧—诺亚 神农—该隐
索隐派:从中国古籍中寻找信仰天主的 痕迹
启蒙学家: 确信中国古老文明的真实性 伏尔泰 把中国列为《风俗论》第一篇:
“我们在谈论中国人时,不能不根据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不容置疑,中 华帝国是在4000多年前建立的,
“不像埃及人、希腊人,中国人的历 史书中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任何奇迹,没 有任何得到神启的自称半神的人物,这个 民族从一开始写历史,便写得合情合 理。” ——《风俗论》
伏尔泰《哲学辞典》 批判神学家们的荒谬:
在西方的一个省份,过去叫做克尔特 的那里,人们的奇谈怪论竟然发展到 说中国人仅仅是埃及人的殖民地人, 或者说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人。
典型细节:围棋 兵不血刃,围而不战,迫使对方投降 不靠运气、力气,全靠智力 ——高度文明的标志
“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 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 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 奖给中国人。”
四、对中国政体的借鉴
★开明的君主制 伏尔泰: 人类的智慧再也想象不出较之中国更 为优良的政治组织了
莱布尼茨:康熙——英明君主 遵守法律,听取谏官劝告 虚心学习,对宗教宽容, 全世界君主的典范
“谁能不为这个帝国的君主惊喜呢?他 的伟大超过了人类的高度,有人把他视 为人间的上帝。”
伏尔泰:哲学家国王康熙 皇帝自古以来都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 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 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 家,皇帝的谕旨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 和圣训。
狄德罗 批判以父权为基础的政体 盲目顺从,无自由 专制的暴政:家庭暴政、皇帝暴政 温顺、矜持、彬彬有礼是奴性
泯灭一切美德
“在我们看来,处于半开化状态的中 国人,是自以为了不起的野蛮人,是腐 败透顶的人,这就使他们比纯真和自然 的野蛮人更糟糕,在一系列有利条件 下,品德的萌芽能够出现在野蛮人身 上,但是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想像这种有利 条件能为中国人提供什么帮助,因为在中 国人身上,品德的萌芽不是被遏制,而 是被彻底摧毁了。”
五、中国科举制度:第五大发明
中国政治的优越性 的又一表现
隋大业元年605 →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冲破门阀制度界限 1、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 的基础 2.降低阶级矛盾、 维持社会稳定
3、推动知识普及、民间读书风气 靠学识取得官职 维持中国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欧洲人看来: 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为每一个人敞开仕途的大门 又体现了哲学家治国的理想
当时欧洲: 等级森严 资产阶级很难提高社会地位 伏尔泰: 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 相对于欧洲权力的世袭 较为民主、平等
魁奈《中国专制主义》 建议:法国也设立类似的制度 从所有阶层选拔人才 组成参议国事的智囊团
孙中山: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 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 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 中国的考试制度, 就是世界中 最古、最好的制度。”
礼教: 束缚人的行为,但未纯化人的心灵 中国人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 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 然贸易会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情感, 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 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 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 出
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跟 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 中国人的贪利之心是不可想象的,但法律 并没想去加以限制。… 因此让我们不要把中国的道德和欧洲的道 德相比较吧!在中国,欺骗是允许的。”
影响:欧洲 18世纪起,通过考试选拔公职人员
1791年,法国大革命采纳了考试选拔官
吏的制度
1855年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 公考、自由竞争、择优录取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考试领导体制
★ 采用分级考试 ★ 统一科目:必考、选考 ★ 严格的报考标准:健康、品行
贬华派:
孟德斯鸠 专制政体 皇帝至高无上 集教权、政权于一身 随心所欲以大逆罪处置臣民; 如何不敬,法律中无明确规定
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 深入人心,
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降低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人情味
中国法律:惩治罪恶 法律褒奖善行 “若是出现一桩罕见的高尚行为,那便 会有口皆碑,传及全省。官员必须奏报皇 帝,皇帝便给受褒奖者立碑挂匾。”
行政体制:中央政府的六部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防止独断专行 地方官员职权分明,各司其职 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的政制并非因为优良而经久不哀,而 是人口过多的必然结果,只要这个原因存 在、这个帝国就永远只会更换主人而不会 更换制度。”
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科学、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 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 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传教士在中国受到尊敬更说明中国的 数学、天文、机械落后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实例: 邸报的一则报道失实,两名负责编辑的官 员被指控欺骗皇帝,被处以极刑。
一位亲王在皇帝朱批的文件上写了几个字 一家人都遭到残酷镇压
法律与习俗相混 判断违法无严格依据,取决于皇帝意志 皇帝:最高行政长官、最高立法者 最高司法长官
三权分立
中国人把法比作一张网,百姓就是网 中的鱼,鱼儿既然已经在网中,纵然 还能游动,又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 恐怖”,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 事情
每个国家都有其情趣和习惯,应该说 我们的建筑很美。……我们喜欢规整 和对称。……中国人也喜欢对称、有序 和规整的布局,我在前面提及的皇宫便 体现了这种审美情趣。
但是,他们在修建园林时却执意追求无序 和反对称,一切都遵循以下原则:要修建的 不是一切都符合对称和比例原则的宫殿,而 是自然质朴、远离尘世的村野乡间,因此, 我在御苑中见到的亭台楼阁,彼此相距虽远, 却没有任何 雷同之处。
确实,中国人巧妙地用法律来实现公 共安宁和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在彼此关 系中尽可能少发生分裂;与其他民族的法 律相比,他们的这种法律妙不可言,我们 很难把它的妙处描绘出来。
年轻人尊敬、服从师长 不用粗暴口气向长者说话, 平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承担义务 农夫、仆役也都彬彬有礼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甚至高于欧洲某些教派 的创立者
一万三千六百名官员管理着一亿五 千万人民,他们分属不同的部门,这 些部门的上面是六大部,六大部则同受 一个最高机构的监督,一想到这些我就 情不自禁地兴奋。
——伏尔泰 “贤明的君主、良好的法律、合理有效 的行政机构”
魁奈《中国专制主义》 所有官吏都受宫廷派往各省巡视的 官员的限制。……这些监察官员以特 殊奏折向皇帝报告官员们的过错…… 总而言之,这些检察官拥有极高权威, 而他们的坚定和决心则可与他们的权威 媲美。
德国 奥兰宁堡 中国园 中的宝塔
瑞典皇后岛上的中国宫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亭
c.生活方式
穿中国式衣服、 中国式宴会、 观看皮影戏、 养金鱼等
18世纪的法国油画 《天文学家》
d.中国成为戏剧和文学中的常见题材
法国喜剧:《中国人》 《中国国王的假面舞会》 《彬彬有礼的中国人》 英国:《鞑靼人征服中国记》 《伏羲大帝》
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1.中国热
Chinese vogue
法、德、英 浅层:追逐中国商品、工艺品 赞赏、模仿中国情Chinoiserie 深层:为社会发展、 变革寻找有力的借鉴
a. 追逐中国商品:瓷器 定制欧洲风格的瓷器
德国、荷兰仿制中国瓷器 喜爱中国绘画、图案
另:漆器、家具、屏风等
喝中国茶: 18世纪初,英国 “所有医生公认的最佳饮料” 法国:治病功效 关节痛、偏头痛等
中国的政体最合乎理性 基础:父权的自然法则
“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 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 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 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 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 在中国比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 为首要任务。因此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 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 制作。”
人们竟然还认为,就像证实许多 事物一样,证实了一位埃及国王被希 腊人称作米那的就是中国的国王大 禹,亚托埃斯就是中国国王启,不过 是更换了几个字母罢了。
而且人们更进一步竟然这样推 论:埃及人有时候在夜间点燃火炬, 中国人也点灯笼,所以中国显然是埃 及的一块殖民地。
—— 伏尔泰《哲学词典》
孟德斯鸠: 圣经中的洪水与中国毫不相干,传 教士们记载的中国的洪水比《圣 经》所说的年代至少早500年。
那些在杜卡利翁时代的大洪水和法 埃通从天而降的神话中保存下来又以 讹传讹的有关地球的变迁、大洪水、 大水灾等等故事,这个古老民族从来 没有听说过。” ——伏尔泰《风俗论》
赞扬中国历史修订的严谨:
中国的历史记载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色 彩,史籍所记载的全是人的活动,而不 是关于神祗或鬼怪的传说。这既是中国 史籍的一大优点,也是中国历史可信的 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