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伏尔泰名言:“我的头衔,我 开始在造就,而您的头衔,则 行将结束。”
“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 誓死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力”。
著作
哲学:《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 学原理》等
历史:《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 神》等
文学: 史诗《亨利亚特》、《奥尔良少女》 悲剧《欧弟伯》 喜剧《放荡的儿子》 哲理小说《老实人》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 “黄金国”。名言:种我们的田地要紧
漂亮的 显微镜,从 精确的实验 室模型到博 物学家携带 的工具,都 可以在许多 私人实验室 和沙龙里找 到。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英国(略) 2、法国 3、德国
2、 法国启蒙文学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 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 思想是: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 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百科全书》 插图选
2、启蒙哲学的主要内容
(1)理性
理性批判精神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理性 是一面革命的旗帜,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正如德国哲 学家卡西勒所说:“当18世纪想用一个词来表述这 种力量的特征时,就称之为‘理性’。‘理性’成了 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 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为了应对新的两难,启蒙哲学家们使用了两面手法, 他们对人类的社会采用道德评价体系,而对自然界 则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另一种方式是生硬地宣称: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 的。蒲柏在一首诗里写道:一切不谐调,包括和谐 也在内,//一切局部罪恶,全都是普遍的善,//在错 误理性的恶意之中,尽管也有傲慢,//这一真理是 明显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对的。
自然成为新宗教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自然界本身是一种 难以对付的、神秘的、危险的、和人类不相和谐的 力量。因此,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希望有某 种权威的保证,使得他们无须担惊受怕。
现在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它已经一跃而成为和谐 本身,为人类立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启蒙哲学 家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原罪,人类天生也不是堕落的。 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地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无限 完美的人性和无限完美的社会就容易实现。
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为代表。
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动。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 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35卷1751-1780出版) 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狄德罗,副主编达兰贝 尔,撰稿人有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 等。
百科全书派影响巨大,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为工 具,宣传自己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 上去,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 养的青年的信条。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 而以百科全书派来代替启蒙思想。
狄德罗(1713-1784)
出生于香槟地区的朗格尔,父 亲是一个富有的手艺人。1743 年到巴黎,与卢梭成为好友。 1745-1765年担任《百科全书》 主编,发表数部哲学著作,宣 扬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写作市 民剧,提出“严肃的戏剧”的 概念。狄德罗是启蒙哲学家中 少数无神论者中的一个(多数为 自然神论者)。
伊曼纽尔·康德《什么是启蒙》1784年
1、启蒙运动的发展阶段
启蒙运动的时间,大约是1618-1781年,前面继 承着开创新局的宗教改革,后面接着成熟的德国古 典哲学。
⑴ 准备时期(17世纪-18世纪初) ⑵ 兴起阶段(18世纪中期):三大旗手伏尔泰、孟德
斯鸠、卢梭 ⑶ 高潮阶段(18世纪末):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爱
孟德斯鸠(1689-1755)
贵族派代表。《论法的精神》 (1748年)提出政体分类论(民主 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 三权分立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 行政、司法三种形式)。
书信体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 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 品。
伏尔泰(1694-1778)
来自中产阶级。是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个人自由的拥护者。
——(英 )夏夫兹博里《自然赞美诗》
(3)启蒙的局限
启蒙哲学家在宣称自然是一切的法则的时候,他们 遇到了新的两难:假如自然界是和谐本身,而人是 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一切作为和思想也就必定是 自然的,是与自然法相一致的。而启蒙的一个首要 任务就是反对现存的一切黑暗、不和谐,反对现有 的习俗,那么,假如一切都是自然的,那么人和他 的习俗又怎么可能居然和自然并不谐调一致呢?
(2)真理→自然法
启蒙哲学家致力于向公众推行真理,那么什么是真 理?在18世纪的人看来,不论你寻求对什么问题的 答案,自然界总是验证标准;人们的思想、习俗和 制度如要达到完美之境,就必须与“自然界在一切 时间里、向一切人所显示”的那些规律相一致。而 自然律并不是什么逻辑结构,而是被人观察得到的 各种物质对象的和谐行为。
正是因为这种两难,18世纪启蒙哲学家们的乐观主 义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浅薄的乐观。
转向
启蒙哲学家们凭着理性走到了一个两难之境,他 们只能承认理性的软弱,并且转到了有用的(事 实性的)题材的研究上面来,开始致力于人类社 会制度的改进,于是史学、自然科学、法学以及 人类风俗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显学。
科学成为时尚
啊,辉煌的自然!无比美妙,无限仁慈!极其惠爱, 极其可爱,极其神圣!看上去何等谐和融洽,何 等优雅绝伦;默想你——今人多么聪慧,注视 你——今人多么快乐。······呵,伟大的自然!上 帝的化身!全能的女神!······你的存在无边无际, 不可探究,不可察晓。在你的无限中,思想全部 失落,梦幻不再飞翔,疲惫的想像徒自空忙,找 不到海岸,寻不见海疆,而且——在它飞经的极 其广阔的路途中——也觅不到一个比它当初的起 飞处更接近中央的地方。
18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概述运动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三、启蒙文学的特征
一、启蒙运动
启蒙就是人类走出自我设置的不成熟状态。不 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 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 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 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 的了。大胆求知吧!这才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