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3号坦克系列

德国:3号坦克系列

简介:三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II):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号坦克被设计为专门对付敌方装甲战斗车辆,并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协同作战,主要使用于二战的1941年至1942年,随后随着盟军新型坦克的大量投入,其有限的战斗能力无法赶上盟军坦克性能而过时,其大部分作战用途被逐渐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二战后期担当步兵支援角色。

德国从1936年到1943年,共生产大约5700辆三号坦克,并以其底盘为基础发展出三号突击炮,并一直生产和使用到二战结束。

设计理念与研发:在1934年1月11日,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以反装甲作战的的主力坦克,以及携带大口径炮射击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并规画一个坦克连的组合比例为三个排的主战坦克以及一个排的支援型坦克。

根据这观念,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配合德国公路桥梁的载重限制),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千米/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毁敌坦克。

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以此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得取用。

第一辆三号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余9辆都在同年完成生产。

最先的A、B、C、D型均为发展阶段,只小规模生产并多被用于测试目的,直到1939年E型三号坦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

在研发期间(1937年至1940年),德国政府计划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

三号坦克原来被计划作为德国陆军的主战坦克,量产后主要用于针对波兰、法国、苏联及在北非的战事,亦有一部份参与了1944年在诺曼底及安恒的战事。

但在经过苏德两方交战后,证明了三号坦克的实力并不如苏联的T-34坦克。

因此,三号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由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代替。

1936年,第一辆3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

当时50mm 火炮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临时用37mm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为重型火炮设计的。

此时,Henschel和Man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在1936年到1937年,他们的样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其后,也由奔驰公司生产第一型车。

Krupp也提交过他设计的车型——MKA,但最终没有投入生产。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后,第一辆3号坦克Ausf A型于1937年五月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到1937年底共生产了15辆。

15辆中仅有8辆装备了武器,分别装备给第1、第2、第3装甲师,其余未武装的坦克用于进一步测试。

1937年,Ausf B型也由奔驰公司生产了15辆。

1937年6月,另一种变型车Ausf C投产,到1938年1月末也生产了15辆。

同时,Ausf D型也投产了,到1939年,D型车共生产了55辆,其中,30辆D型装备了武器,其余的25辆进一步用于测试。

早期的3号坦克(A/B/C/D四型)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原型,不适于大规模的生产。

它们也仅投入了有限的战斗。

少数的D型坦克伴随PzAbt zbV40坦克参加了1940年的丹麦、挪威和1941/42年法国的战斗。

装甲及武器:装甲:三号坦克A型至C型均装上了以滚轧均质钢制成的15毫米轻型装甲,而顶部和底部分别装上10毫米及5毫米的同类装甲。

但随着武器的改进,这种薄弱的装甲很明显已经不足。

因此,德国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D型、E型、F型及G型皆换上新的30毫米装甲,但在法国战场中仍然无法防御英军二磅炮的射击。

之后的H型、J型、L型及M型遂在坦克正后方的表面覆上另一层30至50毫米的装甲。

但是,由于三号坦克的尾部采用多层装甲,使得它成了整架坦克的累赘,使得后来三号坦克无法有效率地作战,不得不从前线退下来。

武器:设计初期,德军打算以三号坦克作为打击敌坦克的武器,因此预定为它配备一门50公厘坦克炮。

但当时德国陆军的步兵装配为37毫米的反坦克炮,基于标准化的考量下,陆军部认为三号坦克目前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并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搁置了,但是这些安装37公厘坦克炮的三号坦克的炮塔环设计仍预留了换装50毫米坦克炮的空间。

早期生产的型号(A 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即安装由PAK36反坦克炮所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以应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战事。

但是在法国战役的经验显示37公厘炮已经不敷应用,甚至发生无法贯穿英国步兵坦克的情况,而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北非战场中。

因此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装备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对抗敌军坦克。

此炮由克虏伯公司公司承办制造,虽然初速度仍然偏低,但也因此可以发射高爆弹药,而射程也超过英军的二磅炮,标准车上会带有99发50毫米炮弹和2000发机枪弹药。

到了1942年,三号坦克作为主力已显得落后了。

在苏联战场中,低初速的50毫米炮已对随后出现的T-34无法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陆军部作出一个方案:继续生产三号坦克,但只作为支援用,并以三号突击炮取代。

在1942年生产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 L/24低速炮(四号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这种炮的初速度较低并可射击高爆弹药,适合执行计划中的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务,而车上会带有64发75毫米炮弹和3450发机枪弹药。

副武装机枪方面,三号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两支7.92毫米机枪,以及一支在车身中的机枪。

而从G型开始则开始使用一支同轴MG34机枪以及一支在车身上的机枪。

装甲、武器、通讯及动力系统的发展过程:早期的三号坦克(A/B/C/D型)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原型设计的,每种坦克都是前一种的改进型,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

悬挂系统:A型使用的是单独的扭卷弹簧,B型使用的是两组叶片式弹簧,C型使用的是三组叶片式弹簧,D型使用的则是倾角叶片式弹簧。

E型是三号坦克系列中第一种量产型号,它的设计与前期的三号坦克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它首次采用了扭杆悬挂装置,由费迪南德保时捷公司在1930年,为汽车工业所设计的。

它由6个负重轮和3 个托带轮组成。

由于H型坦克以后重量的增加三号坦克采用了新的扭杆悬挂,虽然21.6吨的坦克比之前的增加了不少,但是实际压强却减少了。

有趣的是,根据1942年英国缴获的F型研究报告,美国陆军军械部决定在未来设计的坦克中利用扭杆悬挂系统(此后M18自行火炮、M24“霞飞”、M26“潘兴”等都安装了该悬挂系统)。

1940年底、41年初,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开始标准化设计(零部件共通计划)。

德国生产了一辆装备交错负重轮和FAMO悬挂系统的G型车体、H型炮塔的三号坦克原型车,称为“PzKpfw III Ausf G/H mit Schachtellaufwerk”。

从1940年开始,原型车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训练。

但进一步的研发工作被军方终止了,该车在实验结束后被用作训练坦克。

这些原型车辆被用来试验或者用做训练目的。

进一步的发展被中止,在1943/1944年,原型车辆配备了推土机,并被用来清理街头被炸毁的城市。

FAMO悬挂系统最终被虎式和豹式坦克所采用。

引擎:早期各型使用的是250马力梅巴赫HL108TR汽油引擎,5速或6速变速箱。

由于重量的增加E型之后的型号安装了输出300马力的梅巴赫HL120TR引擎以及10速变速器。

武器:早期A型、B型、C型、D型、E型、F型(第一批335辆)都装备了37毫米46.5倍口径KwK35/36火炮及三挺7.92毫米MG34机枪(炮塔两挺、车体一挺)。

只有第二批100辆装备50毫米KWK38型42倍口径火炮,其中40辆F型赶在法国战役前投入服役并参加了实战。

随着法国的陷落,希特勒相当具有预见性的下达命令,将德军三号坦克的火炮换成更长的KWK38型60倍口径的火炮。

由于供应困难,这个命令并没有被贯彻实施,这致使三号坦克在面对苏联T-34、KV-1坦克时,几乎是一边倒的情况。

希特勒勃然大怒,甚至将三号坦克形容是不成功的设计,立即要求采用更高级别的火炮,在大量换装长口径的火炮以后三号的弹药量被限制在78发。

1940年8月至1942年,所有的E型、F型被换装了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及航向机枪。

1942年底、43年初,少量F型将主炮改装为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炮,这些改装的坦克直到1944年6月仍在部队服役(比如在挪曼底的第116装甲师)。

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mm火炮——KwK 38L/42型,后来,部分H型又改装了KwK 39L/60型50mm火炮。

这些型号的车型都装备了更短的底盘。

1941年,又生产了装备50mm火炮的J型坦克,并运往北非。

当时还企图给3号坦克安装4号坦克的炮塔,不过失败了。

在1942年,生产了近200辆J型坦克。

1942年投产的N型装备了KwK 40 L/24 75mm主炮,它是最后有长底盘的3号坦克,也是整个3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

装甲:早期各型都只有5~15毫米厚的装甲,只能抵抗反坦克步枪或是机关枪的威胁。

这主要由于戴姆勒-奔驰始终将车重限定在15吨内所致。

A、B、C三型是使用单体鼓型绰号“垃圾箱”的指挥塔,D型则是和四号坦克B型一样的铸造指挥塔。

它们中的少数在波兰战役中跟随第一、二、三装甲师参加了实战,并在1937年~1940年2月间参加了集群测试。

这些坦克的装甲被增加至30毫米。

在1940年2月,这些早期的三号坦克作为训练坦克移交NSKK。

此后,只有少数的D型和NbFzⅤ、NbFzⅥ坦克一起在第40特种坦克营中参加了1940年4、5月间入侵丹麦和挪威的战斗,并在1941~1942年继续配属该营服役于芬兰。

E型装甲厚度为12~30毫米,而到了H型坦克以后,为了扭转三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的装甲防御能力不足,德军采用了外部金属板去增加坦克薄弱位置的厚度,最终加厚到正面70毫米,两侧30毫米,后方50毫米。

根据英格拉斯哥的比尔德莫公司的分析:德国三号坦克的防弹性和英军相比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考虑到薄弱的焊接方式效果也一般。

而德国装甲板容易断裂,从任何标准看,德国的钢板焊接技术都是非常一般。

备注:E型的重量达到19.5吨,超过前几种型号的车重。

同时,车体前后还增加了30毫米附加装甲,即改装为标准的三号坦克F型。

E型坦克是第一种正式生产型,1939年开始装备德军装甲部队。

其战斗全重为19.4吨,乘员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兼前机枪手)。

这种乘员布置方式,成为二战初期各国坦克的典型布置方式。

E型之后的型号在生产过程中,还在车体两边增加了逃生窗口,在无线电操作员位置增加了观察口,原驾驶员观察口改良为上下滑动的活门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