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靖州县植保站水稻病虫种类很多,在我县历年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近期发生但危害较重的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局部发生危害较重的有稻曲病、水稻霜霉病、白叶枯、稻蟓甲、大螟、三化螟、稻杆潜蝇等。
一、二化螟是钻心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的一种,主要为害水稻、高粱、玉米、茭白等作物,它是我县的一大主要虫害。
(一)形态特征: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成虫:是一种灰黄色小型蛾子,前翅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雌蛾腹末纺锤形,雄蛾稍小,前翅中央有四个灰黑色斑点,腹部瘦小,园筒形。
卵: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为长方形、扁平的卵块,表面盖有透明的胶质物,初产时乳白色,后期灰黑色。
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棕褐色纵线。
蛹:圆筒形,尾端稍尖,后足与翅芽相齐,初蛹时背上可见五条纵线。
(二)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三)发生条件:1、气候因素: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多、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如氮肥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
如果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秆内,一般药剂防治较差。
根据调查,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入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药剂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般第一代在五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在七月中、下旬喷施防治,第三代在九月中旬防治,当前主要防治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虱螨脲等。
二、稻纵卷叶螟为害特点: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特征描述: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我县一般一年发生5代。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猖獗发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
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
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目前常用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虱螨脲等。
三、稻飞虱常见种类有三种: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我县早中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
外形特征:共性:3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个性:1、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
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
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
2、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2.9毫米,淡灰褐色。
3、灰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
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
生活习性: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
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性稍弱。
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
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抽穗后或产卵于穗颈部内。
褐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口针鞘”抽吸汁液。
植株嫩绿、荫蔽且积水的稻田虫口密度大。
一般是先在田中央密集为害,后逐渐扩大蔓延。
水稻孕穗至开花期的植株中水溶性蛋白含量增高,有利短翅型的发生。
此型雌虫产卵量大,雌性比高,寿命长,常使褐飞虱虫口激增。
在乳熟期后,长翅型比例上升,易引起迁飞。
中国各稻区褐飞虱的虫源,有人认为主要由热带终年繁殖区迁来。
长翅型从南向北迁飞;在秋季又从北向南回迁。
褐飞虱的迁飞属高空被动流迁类型,在迁飞过程中,遇天气影响,会在较大范围内同期发生“突增”或“突减”现象。
但中国也有人持本地虫源见解的。
褐飞虱每雌一般产卵150~500粒,产卵痕初不明显,后呈褐色条斑。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近似,但食性较广。
长翅型成虫也具远距离被动迁飞特性。
在稻株上取食部位,比褐飞虱稍高,并可在水稻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
长翅型雌成虫可产卵300~400粒,短翅型产卵量约高20%。
少数产卵于叶片基部中脉内,产卵痕开裂。
灰飞虱先集中田边为害,后蔓延田中。
越冬代以短翅型为多,其余各代长翅型居多,每雌产卵量100多粒。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发生与环境关系: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
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
褐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经7天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天即死亡。
耐饥力也差,老龄若虫经3~5天、成虫经3~6天即饿死。
食料条件适宜程度,对褐飞虱发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变化都有影响。
在单、双季稻混栽或双、三季稻混栽条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扬花期适宜的营养条件,促使大量繁殖。
中、迟熟、宽叶、矮秆品种的性状易构成有利褐飞虱繁殖的生境。
在同一地区多年种植同一抗性品种,褐飞虱对该品种产生能适应的“生物型”,从而使该品种丧失抗性。
在亚洲已发现褐飞虱有5种生物型。
水稻田间管理措施也与褐飞虱的发生有关。
凡偏施氮肥和长期浸水的稻田,较易暴发。
褐飞虱的天敌已知150种以上,卵期主要有缨小蜂、褐腰赤眼蜂和黑肩绿盲蝽等,若虫和成虫期的捕食性天敌有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拟环纹狼蛛、黑肩绿盲蝽、宽黾蝽、步行虫、隐翅虫和瓢虫等;寄生性天敌有稻飞螫蜂、线虫、稻虱虫生菌和白僵菌等。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
要求相对湿度80~90%。
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
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
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华北地区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发生。
天敌类群与褐飞虱相似。
并经常在夏季的雨后出现,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开始出现。
防治:1、选育抗虫品种: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2、栽培管理: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保护天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4、药剂防治: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
推荐使用:a.前期预防:10%醚菊酯悬浮剂,b.爆发时使用预防和速效性药物:如醚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等。
防治稻飞虱的普通药剂:哌虫啶、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等。
特效爆发性的药剂:醚菊酯、速灭威加吡蚜酮、吡蚜酮加烯啶虫胺等。
四、纹枯病发病规律: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
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
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
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
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方法: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
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