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析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析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以“农业富、旅游兴、生态美”为主题,积极探索符合XX实际的特色集镇建设路子,着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多年发展,XX镇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如今,XX镇茶文化为主要特色的集镇品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茶叶产业已跃居“三大产业”(茶产业、养殖业、蔬菜产业)之首,成为全镇第一大支柱产业。

当前,如何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对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南连A镇,西邻B 镇,北抵C镇、D镇,全镇总面积70.4平方公里,辖岚丰、XX、高果、茅岗、和平、XX等6村(社区)42个村民组,共4801户、17557人。

XX镇地处中、低、丘地带,海拔为820-1112.6米之间,镇址XX街海拔924.3米,全镇平均海拔910米,最高点XX社区尖峰顶海拔1112.6米,最低处XX村小龙洞海拔820米,地貌属黔北高原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岩石主要以碳酸
盐岩和砂岩为主。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00-1100mm,无霜期320天,年均总日照时数为1112小时,年平均温度15℃,全年主导风为东北方向,风力多为1-4级。

镇内有水库两座,马桥水库135万立方米,穿洞水库240万立方米,另有丰富的地下水为全镇部分村镇提供人畜饮水。

土地类型为山地黄壤和黄色石灰土,PH值偏酸性,为茶叶的健康生长及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

通过多年努力,XX镇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引领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农业富镇”发展之路,立足镇情实际,大力实施农业板块经济,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以打造“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XX贡茶茶业公司发展贡茶产业,打造茶旅休闲产业,建成了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二、发展现状
(一)布局合理,基地建设强力推进。

XX镇总体规划编制于2011年,规划期限为20年,即2011年~2030年。

集镇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集镇人口5000人,远景规划集镇人口9000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80.24平方米。

《规划》将XX
城镇特色确定为贡茶、有机蔬菜、生态畜牧业、观光农业之乡。

将全镇产业布局规划为“一心、两园、三区、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以规划为蓝本,XX镇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农业富镇、旅游活镇、生态美镇”的发展思路,拟将XX集镇建设成为城镇建设布局合理、投资条件优良、景观环境优美、茶文化和生态畜牧业特色突出的工贸型小城镇。

经过多年努力,着力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形成“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补缺,结合水肥一体化工程、农村组组通公路等项目的实施,使茶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水、电、路、灌、排、蓄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尤其以XX社区万亩茶叶核心示范园建设为重点,辐射全镇6个村(社区)茶叶种植,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为进一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年初新增种植茶叶面积6500亩,全镇C面积从2011年种植的4800亩发展到现在已达到18000余亩;2017年7月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二)科技支撑,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实施“标准化种植”、
“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镇茶产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年均举办专业培训茶农2000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到目前为止,成型C面积5000余亩,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利用正大种猪场沼液经稀释后对C进行滴灌,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量使用黄板、安装杀虫灯等推行物理防治开展高效益生态C建设技术,C套种箭舌豌豆、肥田萝卜等绿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开展C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

(三)市场带动,加快推进产业经营。

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社等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茶产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

(四)培育龙头,品牌建设再上台阶。

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XX贡毛峰”、“翠片”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合作,积极申报有关部门认定,加装无公害产品标识。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C标准化程度不足。

由于部分C为老百姓自身发展,在
标准化程度上做得还不足。

二是茶叶企业生产能力差距大、参差不齐。

全镇茶叶加工企业数量多,企业之间差距大,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

三是产品生产台帐建立情况、可追溯制度建设、统防统治建设还有差距。

四、几点建议
(一)抓品质强基地。

一是要推进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老C改造、新C培育管护工作。

无公害茶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公害茶叶是将茶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茶叶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安全食品的产供销管理系统。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市场运行等结构和联系,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全镇C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努力推进“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及灌、排、蓄能力。

三是要推进生态化发展,加强C生态环境保护,打造“茶旅一体化”发展生态循环茶叶经济;大面积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工作,改变传统防治理念。

四是要完善可追溯管理制度,制定统一化、规范化台账制,强化源头管理。

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好监管,确保原料品质。

(二)抓培育强龙头。

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
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

由于无公害食品对其产品包装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因此今后无公害茶更强调绿色包装,包装材料要求阻气、防潮、无污染、无异味、能再利用、简单实用。

要按照有关规定,注重包装效果,突出无公害茶特点,塑造鲜明独特的产品形象。

(三)抓文化做景点。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将旅游体验茶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茶旅经济链,最终实现“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是丰富旅游新业态,助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茶区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

加强茶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打造有区域特色的C景观建设,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以观园养眼、采茶作乐、饮茶悟道的茶文化旅游体验游,实现茶文化与茶
产业的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