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专著 中记载: “《永嘉图坌圣》,永嘉县东
三百里有白茶山”,见证了温州市茶叶早在隋唐时
期已经出名。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于1958年 在泰顺创作了著名的《采茶舞曲》,1987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并被推
荐为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 舞得到的最高荣誉。
(2)温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温州人多地少,可供利用
的土地资源有限,制约了茶叶基地的规模发展;茶 园基础设施投人少、建设薄弱,已经跟不上产业的
发展速度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要求,从而
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茶园防灾能力弱。由于缺少先进的防灾设施与
有效的技术手段,春季的晚霜、雪灾冻害已成为影
响全市名优茶生产的最大因素。如,2008年1月严
重的雪灾冻害和2010年3月大范围降雪和冰冻天 气,使大部分茶园遭受严重冻害,损失惨重,教训
深亥U。 采茶劳力短缺。近年来,茶叶“采工荒”愈演 愈烈,采摘工日工资从5年前的20元上升到80元,
名优茶采摘成本急速增长,采茶劳力短缺已成为制
约名茶再上台阶的瓶颈。
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根据有关研究,夏秋茶
的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50%以上,而温州市的永 嘉、乐清、瑞安、瓯海等县(市、区)几乎不采夏
秋茶,其他几个县也只采一部分,未能充分利用鲜
叶原料。 此外,茶叶产业化规模小、缺少茶叶专业化市
场,以及茶叶精深加工滞后问题也阻碍了全市茶产
业的持续发展。
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1)发展思路 以打造“温州早茶”品牌为主线,以现代茶叶
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茶叶品质为重点,以茶叶
精深加工为努力方向,实施“六大”提升工程,构
建浙江早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2)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茶园总面积控制在30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4万亩,占总面积的 80%,茶叶产量6 500 t,茶叶产值9亿元,其中名
优早茶产量4 000 t,产值7.5亿元。优化茶树品种
结构,实施名牌兴业战略,努力培育乌牛早、三杯
香、雁荡毛峰、苍南翠龙、早香茶、刘基贡茶品种
等的重点县级品牌,推出温州早茶区域品牌。全面
实施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茶叶品质,
扩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比重。积极引导开发茶食
品、茶保健品、茶饮料,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
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广机采、机制等先进实用
技术。加强营销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主要措施
(1)加快培育温州早茶区域品牌
继续举办温州早茶节,推出温州早茶区域品
牌。在“一县一品”的基础上,启动温州早茶区域
品牌形象塑造工程,继续办好温州早茶节,把温州
早茶节办成宣传、展示、推介温州早茶主要平台,
借助温州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助推温州早茶的品 牌建设。
组团参加浙江绿茶博览会。积极参与全省“浙
江绿茶”全球化推进计划,借助浙江绿茶博览会这
个平台,提升温州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影
响,加快温州早茶区域品牌培育步伐。 (2)加快茶叶精品园区和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温州茶
业精品”的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争取用
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成5个现代茶叶农业示范 园区,每个示范园区核心面积1 000亩以上、辐射
1万亩;建成20个茶业精品园,每个精品园核心面
积500亩以上,辐射5 000亩。通过创建,达到
“两区”内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
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配套的目标;良
田(地、塘)、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
配套,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产”协调;土地产出
45 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
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
显;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融合,功能不断拓
展,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
品,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3)积极推进茶厂优化改造
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
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
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的质
量和安全。 (4)实施早茶品质提升工程
每年开展温州名优早茶评比,重点鼓励各县和
企业加强茶叶色香味形等品质要素的技术研究,加
大推广力度,制订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以
及采摘、初制、精制、仓储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提
高标准化水平,以质量助推品牌,以质量赢得市场。
(5)加强茶叶科研、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
用、新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安全、制茶工艺创新、
精深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科研院所、农
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茶叶技术推广、产
品开发,创办茶叶经济实体。
加强茶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和引
进茶业人才,如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
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构建茶业创业团队。
(6)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加快产区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
大力支持茶青市场和干茶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
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重点建设和完善温州
江南名茶市场、茶叶文化市场一条街、泰顺茶叶市
场、苍南名茶市场、永嘉早茶市场等产地批发市场
功能,积极培育新兴产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集中
展示、批发、销售温州优质名茶,提高全市茶叶的
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
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队伍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建
立销售窗口。用温州早茶或各县主打品牌为店名,
在国内外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茶庄、茶楼,主销
温州早茶。
46 l 积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
会、订货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7)提升茶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组织的能力 发挥茶叶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茶叶产业协会
在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品牌、开拓国内外市
场、信息网络服务、弘扬茶文化、加强对外交往联
络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使之成为政府联
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增强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和扶
持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
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积极引
导、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业。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茶业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领导,明
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
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信
贷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财政要结合
强茶叶市场
监管、标准
鉴定、品牌
保护等工
作,维护茶
叶市场秩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