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养殖补充的内容

增养殖补充的内容

1
1.草鱼、青鱼、鲢、鳙、鲮属敞水性产卵类型
2. 产卵场的共性; 1.位置:河床具有深槽或深潭的江段上, 2.宽度:宽窄相间的江段, 3.深度:5~84m, 4.底质:
石质、石砾质、沙质, 5.水文:要求一定的涨水条件, 6.水温:18℃~31℃,最适22~28℃.
3.产卵:“浮排”,即亲鱼在水面上产卵; “闷散”,即亲鱼在水下产卵。
4. 鲤鱼和鲫鱼:草上产卵,粘性卵,涨水产卵旺盛;产卵季节为:14℃,桃花盛开。
5. 团头鲂:草上性产卵鱼类,产粘性卵。但其黏性比鲤、鲫鱼差一些。
6. 鳊鱼----长春鳊:敞水性产卵鱼类,卵为半浮性。
7. 在静水环境下,Ⅳ期以后不能过渡到第V期,不能产卵。
8. 怀卵量 :评价繁殖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分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亲鱼卵巢中的怀卵数称绝对怀卵
量;绝对怀卵量与体重(g)之比为相对怀卵量。人工条件下产卵量为5~10万粒/Kg
9. 鱼类性腺类固醇激素
鱼类性激素的结构和种类
• 雌性激素或雄性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都由四个碳环组成,样子很像“甾”字,
故又称“甾体激素”或“性腺类固醇激素”。
(1)雌性激素
• 主要由卵巢的滤泡细胞分泌。。
– 孕激素:代表物是黄体酮(17α羟孕酮、17α-羟-20β二氢黄体酮等)
– 雌激素:代表物是雌二醇
– 皮质类固醇激素:代表物是11-脱氧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酮。
(2)雄性激素
– 由精细小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睾丸酮(11-酮基睾酮,即11-KT)
鱼类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1)对性分化的影响
– 鱼类的原始生殖细胞性分化主要受性激素的影响。在原始生殖细胞进入生殖嵴但又尚未
出现性分化的一段时间内,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占优者可诱导性分化的发育趋向。
• 对刚孵化出膜处于仔鱼期的尼罗罗非鱼苗,喂以混有雄性激素的饲料,可使遗
传上的雌性鱼性逆转为生理上的雄性鱼。
• (2)对卵巢和精巢发育的影响
– 促使脑垂体GtH细胞发育,并合成GtH,使脑垂体GtH含量增高,也即具正反馈作用。
• 雌性激素对成鱼能诱导其卵母细胞的生长、卵黄发生和积累,但对脑垂体GtH
的产生具负反馈作用。孕激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常在产卵季节达到最高峰,这
两类激素在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和排卵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作用。与雌性激素一
样,雄性激素对早期性未成熟鱼类个体脑垂体中的GtH细胞的发育和GtH的积
累具有促进作用。对成鱼性腺发育影响较大的雄性激素是睾酮(T)和11—酮
基睾酮(11-KT),它们有利于诱发精巢的发育和成熟,但对脑垂体GtH的分
泌具负反馈作用。
10. 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的影响
一、营养
• 鱼类性腺发育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
。在成熟卵内蛋白质中以卵黄蛋白占其大部分,卵黄蛋白在化学上不是单一的蛋白,其主要成分是卵黄磷
脂蛋白(脂蛋白)。它是构成鱼卵卵黄的主体,以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 亲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母体需要从外界摄人大量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储备充足的蛋白
质和脂肪,它是母体将其转化为卵黄脂磷蛋白的前身物。因此,饲料种类和数量直接影
2

响到性腺的发育成熟,一般在投喂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成熟卵子数量增加。在饲料不足
或饥饿条件下,往往成熟卵子减少,成熟系数下降,甚至推迟产卵期,或不能顺利产卵。
。卵巢中蛋白质含量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 随性腺发育成熟而上升,成熟产卵后下降,其变动幅度比较大。
。鲤科鱼类在产后的夏秋季节,卵母细胞处于生长早期,卵巢的发育主要靠外界食物供应蛋白质和脂肪等
原料。
二、温度
– 温度是影响鱼类成熟和产卵的重要因素。18℃以上
三、盐度
– 固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的鱼类,它们在繁殖时仍需要与生长相同的盐度。而溯河或降
海性鱼类,在性腺成熟的过程中,盐度有重要作用。
四、光照
• 光照对鱼类的生殖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影响的生理机制也比较复杂。
– 一般认为,光周期、光照强度和光的有效波长对鱼类性腺发育均有影响作用。
– 光刺激通过眼睛和松果体而起作用。长光周期时,松果体产生的褪黑激素受到抑制,脑
垂体GtH分泌增加
五、水流
• 水流是刺激溯河洄游性鱼类性腺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
– 水流对溯河性鱼类(鲑鳟鱼等)和产半浮性卵鱼类的生殖腺成熟和产卵极为重要。一些
溯河性鱼类在溯河过程中才能产生高能量代谢水平,使性腺完全发育成熟,产生卵子。
11.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孵化等三个部分。
12.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13. 鲢、鳙亲鱼培育
– 鲢、鳙亲鱼的培育可采取单养或混养。一般采取混养方式。
– 以鲢为主的放养方式可搭养少量的鳙或草鱼;
– 以鳙为主,可搭养草鱼,一般不搭养鲢。
– 一般每亩放养重量以150~200kg为宜。
– 主养鱼放养的雌雄比例以1∶1.5为好。
长江流域的培育方法
① 产后培育:“大水、小肥”
②秋、冬季培育:“大水、大肥”
② 春季强化培育:“小水、大肥”,辅以投喂精饲料
④产前培育:从“大水、小肥”到“大水、不肥”
14. 草鱼、青鱼的亲鱼培育
(1)放养密度和雌、雄鱼比例
– 草鱼:7~10kg的草鱼亲鱼15~18尾/亩
– 青鱼:20kg以上的青鱼8~10尾/亩
– 雌、雄比例为1:1.5,最低不少于1:1。
– 搭配鲢或鳙的后备亲鱼5~8尾以及团头鲂的后备亲鱼20~30尾
15. “青料为主、精料为辅相结合投喂,定期冲水”是培育好草鱼亲鱼行之有效的方法。
16. 产卵设施包括产卵池、排灌设备、收卵设备, 产卵池一般60~100m2,椭圆形或圆形。
16.掌握剂量和注射次数的基本原则
– 催产剂有单一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以促使亲鱼顺利产卵和排精,又不损伤亲鱼为
标准。
3

– 注射次数应根据亲鱼的种类、催情剂的种类、催产季节和亲鱼成熟程度等来决定。
• 如果一次注射可达到成熟排卵,就不宜分两次注射,以避免亲鱼受伤。成熟较
差的亲鱼,可采用两次注射,尤以注射LRH-A为佳,以利于促进性腺进一步发
育成熟,提高催产效果。
– 采用两次注射时,第一次注射量只能是全量的10%左右,第一次注射量过高,易引起早
产。
17. 孵化过程中的操作管理
1. 控制水流速度,保证水中的溶解氧量较高
2. 防止纱窗堵塞,出现溢漫。洗刷,外侧
3. 注意过滤水装置的运转。堵塞与破裂
4. 出苗时操作应十分小心。
5. 及时发现敌害和霉病(亚甲兰)
18. 整塘、清塘的优点
1.改善水质,增加肥度 2.有利于增加放养量 3.保持水位,稳定生产 4.杀灭敌害,减少鱼病 5.增加
青饲料(或农作物)的肥料
19. 理论上,鱼苗下塘时间应选择在清塘后7~10d,此时正值轮虫高峰期。
20. 食用鱼养殖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单位水体产量、饵料系数、成本和利润、成本利润率、单位面积纯
收入、上市规格、均衡上市百分比、优质鱼比例、鱼种自给率、劳动生产率。
21. 。改造池塘采取: 小池改大池;浅池改深池;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狭埂改宽埂。
22. 池塘清整:清除过多的淤泥、夯实池埂、整理池堤、药物清塘、防止野杂鱼入池。
23. 鱼种来源:鱼种池专池培育、成鱼池套养。
24. 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
25. 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1.池塘条件2.鱼种的种类和规格3.饵料、肥料供应量4.饲养管理措施5.历年
放养模式在该池的实践结果
26. 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
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和单位面积鱼产量。概括地说,轮捕轮
放就是“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 一、轮捕轮放的作用
1.有利于活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数量3.有利
于鱼类生长4.有利于提高饵料、肥料的利用率5.有利于培育量多质好的大规格鱼种,为稳产、高效奠定
基础
二、轮捕轮放的条件
1.年初放养数量充足的大规格鱼种。2.各类鱼种规格齐全,数量充足,配套成龙,符合轮捕轮放要求,
同种规格鱼种大小均匀。 3.同种不同规格的鱼种个体之间的差距要大。4.饵料、肥料充足,管理水平跟
上。 5.合适的捕捞网具。6.捕捞技术要熟练、细致和正确。
27. 如何做好套养鱼种工作?
– 首先是切实抓好1龄鱼种的培育,培育出规格大的1龄鱼种,其中1龄草鱼种和青鱼种
的全长必须达到13cm以上,团头鲂鱼种全长必须达10cm以上。
– 其次,成鱼池年底出塘的鱼种数量应等于或略多于来年该成鱼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量。
– 第三,必须保证成鱼池有80%的食用鱼上市。
– 第四,要及时稀疏鱼类的饲养密度,使鱼类正常生长。
– 第五,轮捕的网目要适当放大,避免小规格鱼种挂网受伤。
– 第六,要加强饲养管理,对套养的鱼种在摄食方面应给予特殊照顾。
28. 每日投饵量的确定:水温、水色、天气、鱼类吃食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