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_图文(精)

中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_图文(精)

产业发展一、引言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世界各国都将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钢铁产量达到3.5亿吨,几乎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钢产量总和,据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有可能继续攀升。

巨大的钢铁产量带来了巨大的钢铁物流需求。

现代钢铁物流是指钢铁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具体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是以整个钢铁产业链为通道构建起来的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

钢铁企业的物流还可以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流等五种基本物流模式,主要以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采购物流为主,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是近一时期才被提出的。

采购物流方面,铁矿石、废钢及煤炭等原材料的采购物流创造了很大的物流需求空间。

据统计我国铁矿石总进口量已达到10亿吨,涉及海关29个,港口22个。

另外就销售物流而言,我国钢铁的产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消费地则主要在华东地区,此外随着我国钢铁产品技术的提高,还有一部分要运到海外市场。

因此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1.钢铁物流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制造型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在降低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等方面已较为成熟,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钢铁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钢铁集团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了物流模式的改变上,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现代物流的建设。

(1)全球物流网络建设—宝钢宝钢目前正在依托其国内外的销售网点,实施全球物流网络的建设。

当前,在国内华东、华南、东北、华北及西部等地区建立了地区贸易公司。

在上海、广东、天津、杭州、沈阳、青岛等地建立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形成了国内强大的物流分销网络[1]。

近期又同日本三井物产国际进行合作,建立了上海宝井———旨在对已经建成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进行整合。

国际方面,宝钢在欧洲、美洲、东南亚、中亚等地中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赵道致蒋宁(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要】钢铁产能的大幅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现代物流的进程,这是钢铁企业物流部门及钢材流通部门所要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分析了钢铁物流的现状,总结了钢铁物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钢铁物流;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07)09-0013-05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3DGQ2D090)作者简介:赵道致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现代制造与物流研究所所长,物流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蒋宁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发展建立了销售贸易公司,并依托这些国外的销售网络采取以销带物流的方法建立国外的物流网络。

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的建设,未来宝钢物流可以迅速的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商品配送及高质量服务的钢材物流体系。

(2)企业整体物流系统的BPR及优化—莱钢莱钢通过对物流系统的诊断,制定物流BPR及优化整合方案,指导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的半成品转移及产品销售至用户的全过程进行系统优化。

通过物流优化数字模型,使整个物流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实现莱钢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最优。

(3)依托地区经济政策发展钢铁物流—天津钢管公司按照国家的发展政策,天津市滨海新区被定义为未来华北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天津钢管公司地处滨海新区内,濒临天津市军粮城物流散货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为钢材及建材。

预计2010年天津钢管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将入主该物流中心,努力建设为集港口运输、集装箱仓储、信息服务、配送加工及动产抵押为一体的综合钢铁物流中心。

2.我国钢铁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钢铁物流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但与现代钢铁物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从整体上看,我国钢铁物流现代化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效率相对低下,不能适应钢铁生产和钢材贸易发展的需求。

钢铁物流企业在很多方面与国外的钢铁物流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钢铁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不高除五矿、中钢、中储等大型现代钢铁物流企业已建立专业程度较高的电子商务平台,广州、上海、沈阳等地也先后建了专业程度较高的物流中心外,绝大部分“钢铁物流中心”的信息技术大多数处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水平上,内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高,很多仍为手工式记账,条码技术、GPS及EDI等物流信息技术也没有大规模的使用。

另外现代物流体系要求物流信息应在相关企业之间广泛传递,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接,客户发给钢铁企业销售部的信息也同时会发往物流企业,但绝大部分钢铁物流企业对外仍用纸媒介来传递信息,与现代钢铁物流要求差距还很大。

(2)技术装备落后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

另外这些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导致在目的地无法全面的得到返程配货的信息,货运车空载率较高,无法形成强大的物流网络,单位运输成本偏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物流服务单一一条完整的钢铁供应链贯穿了采购、制造、运输、仓储、代理、配送、国内销售、进出口等多个环节,钢铁企业上游和下游相关产业数量多、地理分布较为分散、关联度高。

需要远洋运输、近海运输、内河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皮带运输等多种物流服务来支持,但能为钢铁供应链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不同的物流企业散落在不同的物流环节上,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迫使钢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无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节点空隙大,进一步加剧了钢铁物流周期长、成本高、流程复杂、节点多等现象。

(4)钢铁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专业人才较少,钢铁物流人才更是匮乏。

在我国,物流是一个新兴行业,相关的教育也是近些年才被重视,目前具有物流专业培训的机构较少。

由于钢铁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物流在运营及管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在钢铁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上还比较落后。

(5)管理分散钢铁物流形态差别大,从原材料的煤、焦炭、废钢、铁矿石,到各类成品,物品的形态差别相当大,物资的编码方式复杂,存在多种计量方式、多种计量单位。

各种物流服务之间也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需要从整个钢铁供应链的角度系统思考,总体规划。

但物流服务的分散及物资形态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分散。

3.问题的根源要想分析钢铁物流问题的根源,我们不但要从钢铁物流企业本身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上下游的相关行业。

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生产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的模式[2]。

在整条钢铁供应链中物流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生产企业往往是在钢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因此钢铁物流问题的根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更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来自于其上游的钢铁制造/9期产业发展企业。

(1)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布局是资源在空间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主要分为四种主要模式;一是近煤型,靠近煤矿附近选址;二是近铁型,靠近铁矿附近选址;三是接近最终用户布局,可称为市场临近型;四是接近运输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的产业布局,又称为临海港型[3]。

从建国至今50余年里,中国钢铁产业布局经历了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新建的钢厂基本属于近煤或近铁型布局,如鞍钢、本钢、攀钢、首钢、唐钢、武钢及湘钢等企业,这些新建或扩建企业基本构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基本格局。

这种布局不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基本上是政府出于经济和政治战略上考虑而安排的。

第二个时期主要采取后两种模式,以临近海港和最终用户为主,主要有宝钢、天津钢管公司等钢铁企业。

总体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很多大型的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道路、铁路等物流设施均不发达,对钢铁物流的采购物流及销售物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有的钢铁企业布局产生了两个错位,在采购物流方面,铁矿石是我国钢铁采购物流的主要对象,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铁矿石的采购主要依赖进口,内陆钢铁企业距离港口较远,钢铁企业地区分布与原料供给错位。

在销售物流方面,钢铁行业的主要客户为汽车行业、造船行业、家电行业、交通行业、建筑行业及石化行业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大部分建立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钢铁企业距离最终用户较远,钢铁企业地区分布与市场需求错位。

因此产业布局的分散,尤其是内陆钢铁企业过多会产生运输距离过长、物流中间环节过多、物流流向较为混乱等现象,很难有物流公司有能力为钢铁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参与钢铁供应链物流活动的每一家物流公司都不会获得很高的利润,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不高钢铁物流企业属于规模经济经济型企业,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大量、稳定的商流及完善的物流网络。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钢产量排名靠前的8家企业2001年为40.3%,2004年为30%,2005年(武钢兼并鄂钢、唐钢兼并宣钢等)仍为30%,产业集中度呈不升反降趋势[4],主要因为房地产及汽车等下游行业发展过快,需求的提高刺激了很多小型的钢铁企业进入钢铁市场。

由于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增多及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导致物流流量的分散及流向的复杂,因此钢铁物流企业无法获得大宗、稳定的货源,同时也增加了网络建设的成本,降低了规模经济的效应,行业内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3)钢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度较低我国钢铁企业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运输部门及仓储部门,但企业物流资源集中整合度偏低,企业内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均是分别设置,产供销过程中的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也是分割的,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仓储、回收及加工等部门也是分别设立的,每个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也不一样。

现阶段很多大型的钢铁物流企业是从钢铁企业原有的运输部、仓储部转化而来,主要以企业内部生产物流为主,物流服务单一,对销售物流与采购物流涉及较少。

这也造成了采购及销售的物流网络不完善,物流设备只局限于能够进行厂内运输、仓储的车辆及堆场,很少能够具有与企业销售、生产、采购等部门对接的物流信息系统。

三、钢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加快建立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采取适当的对策,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从事与钢铁有关的物流企业所应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