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PPT课件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PPT课件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
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三、理学的成熟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1、“理”一“气” 二
•理是万物的本源,是主要的 •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即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理学宇的宙宇之宙观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材, 料地 二得:“ 其 界理 统实之其” 一质而(是 于是为 理世人客界的观地)的意唯。张本识心之原之主为外义的,三精即纲神认,存为在世其纪之为 五常。 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理学的创立
ü北宋五子
ü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张载——开创“气”学,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 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2、主张“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统论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①佛教盛行
★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 ★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 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兼容并蓄、“和 ”
1.阅读第一子目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弥漫在各个领域。
儒儒学学本本身身的在思缺辩陷性:和理汉论唐性儒方面学存,在无着法严重控的制不人足。心儒
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 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 明”。
程颢、程颐(二程)——提出“天理”,核心是 “仁”
程颢(1032一1085年)字伯 淳,号明道,称明道先生,北 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合 称“二程先生”,因二程长期 居于洛阳讲学,故其学称“洛 学”、“新儒学”。
程颐(1033-1107),字正叔, 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 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 “小程”,河南洛阳人。北宋 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 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 的创始人之一。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 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 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 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 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 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 源”,“中国第一古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 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 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 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存天理,灭人欲”
Ø重忠孝、廉耻、气节的社会氛围大增 Ø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Ø带有其阶级、时代局限 Ø影响后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礼、义、仁、智、信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理学的方法论
2、主张“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统论 “存天理,灭人欲”
Ø重忠孝、廉耻、气节的社会氛围大增 Ø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Ø带有其阶级、时代局限 Ø影响后世
儒(根本)
(目的)
小结: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⑴必要性: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 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⑵可能性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
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运动)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 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 岩庙。
三教合一
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 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 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