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视觉表象动觉表象内部表象外部表象2.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唤醒—注意理论3. 表象的感官觉察训练表象的清晰性训练表象的控制能力训练4. 合理的信念情绪行为5. 舒尔茨6. 与技术动作或战术有关的自我暗示激励性暗示情绪性暗示7. 自身语言系统认知情绪8. 挖掘潜能性非指责性积极性9. 自我暗示他人暗示表情和体态暗示环境暗示10. 特质运动自信状态运动自信11. 成功的亲身体验可借鉴的他人的成功经验言语上的鼓励适宜的情绪唤醒水平二、单项选择题1. C.2. C.3. A.4. A.5. C.6. A.7. C.8. C.9. D. 10. 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C.D3. A.B4. A.B.C5.A.B.C.D6.A.B.C7.A.B.C.D8.A.B.C 9.A.B.C.D 10.A.B.C.D四、匹配题1. 运动表象自我暗示2. 心理暗示内部表象五、判断题1. √2. √3. ×4. ×5. ×6. ×7. ×8.×9. √10. ×六、简答题1. 简述表象训练的作用。
答:(1)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
(2)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
(3)能够增强动作练习者的信心,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
2. 简述表象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答: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当人进行运动动作的表象演练时,与动作有关的神经和肌肉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反应模式上与实际完成动作的情况一致,在强度上略低。
这是因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表象运动动作,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相关肌肉,往往会产生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
尽管表象训练所产生的肌肉运动并不外显,肌电活动也轻微到让人难以觉察的地步,但却足以激发和拓通技术动作的神经通道,强化技术动作的心理图式。
多次激发可以起到加深动作记忆、巩固完善动力定型,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的目的。
这就使得通过表象训练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从神经心理和肌肉反馈两个方面来解释表象训练的作用,这一观点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 简述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符号学习理论也称为符号—知觉假说,是由认知心理学流派学者们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时未必一定会出现肌肉系统的潜意识电活动。
表象训练之所以能够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者获得和理解技术动作的图式编码,从而在认识层面上对技术动作进行准备和计划,对各种序列进行符号的练习。
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脑中所储存的运动图式对运动操作至关重要,因此,人可以通过对符号的学习和演练——即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转译为符号编码,从而建立和巩固头脑中正确的运动图式,消退错误的图式,发展最佳的图式,从而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虽然,有不少实验对这一理论加以支持,但许多学者批评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动作的认知成分,而且人为地将运动活动分为认知性和运动性两类,其实,两者是相互渗透、难以割裂的。
4. 简述表象训练的唤醒—注意理论。
答:唤醒—注意理论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可以从神经肌肉与认知两个方面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操作。
一方面,表象可以帮助练习者调节自身的生理唤醒水平,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神经肌肉能量状态,以促进学习或操作。
另一方面,表象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动作任务有关的思维上来,有选择地进行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
总的来说,该理论结合了生理和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表象的机制,对原理的解释更趋全面,使人们更易于接受。
5. 简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步骤。
答:(1)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
(2)结合学生所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
(3)转变不合理信念。
辩论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6.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是什么?答:(1)增强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和比赛的自信心,建立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
(3)帮助学生和运动员调节情绪,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比赛的情绪唤醒。
(4)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发力程度。
(5)有助于学生和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上。
7. 简述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自信训练的方法。
答:(1)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2)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3)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4)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5)通过对成败的正确归因增强自信;(6)用积极思维法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7)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来增强自信心。
8. 特质自信与状态自信区别是什么?答:特质自信属于运动员的人格特质倾向性,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而状态运动自信是个体在某一刻、某一情境中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七、论述题1. 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论述表象训练的应用。
答:首先,在教学和训练中,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表象训练。
(1)表象的感官觉察训练。
要求通过各种感官通道感受和体验各种各样的动作;譬如,可以通过视觉表象自己投篮的图像,通过本体感觉来表象投篮时的肌肉感受,通过听觉来辅助强化表象篮球运球时每次落地的声音,从而从多个感官通道强化动作机能。
)(2)表象的清晰性训练。
要求清晰、逼真地回忆过去的各种感觉体验;譬如,可以在放松后,开始表象一支铅笔盒,慢慢清楚地看到盒面上的图案、文字,它们的颜色,然后,用表象打开盒盖,清楚的表象里面的物品。
(3)表象的控制能力训练。
要求训练者对表象进行操纵或塑造。
譬如,在放松后,让学生或运动员表象一个彩色的篮球静止停在地面上,然后,用表象的控制能力,让篮球随自己的意愿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翻滚,从而提高学生或运动员随意控制表象的能力。
其次,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可以结合项目进行表象训练。
(1)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专项、不同的练习目的来设计相应的表象训练内容。
(2)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电化教学,先观看优秀运动员正确技术动作的音像资料,然后,进行表象训练。
(3)初学者以视觉表象为主逐步过渡到动觉表象为主。
(4)利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示辅助表象训练。
2. 你赞同哪一种表象理论?为什么?答:赞同唤醒—注意理论。
因为唤醒—注意理论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该理论认为,表象演练可以从神经肌肉与认知两个方面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操作。
一方面,表象可以帮助练习者调节自身的生理唤醒水平,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神经肌肉能量状态,以促进学习或操作。
另一方面,在认知上,表象演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与动作任务有关的思维上来,有选择地进行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
总的来说,该理论结合了生理和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表象的机制,对原理的解释更趋于全面,使人们更易于接受。
3. 试结合实践论述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如何使用认知训练法?答: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可以采用认知训练法,帮助学生或运动员改变在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学习中以及竞技比赛中出现的不合理的信念,从而避免不合理思维给学生或运动员在心理和行为上造成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的中心问题是要用合理的信念来取代个体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对学生或运动员情绪和行为的不良影响。
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主要步骤:第一步,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向学生或运动员介绍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
讲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第二步,结合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学生或运动员所存在的普遍性或特殊性的问题,与学生或运动员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
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当教授一些难度较大的杠上动作时,一些学生或运动员在遇到几次失败后,会产生“我不是练体操的料”、“考试肯定过不了”的不合理想法,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情绪低落,不敢继续尝试的后果。
这时,体育教师或教练可以与这些学生或运动员谈心,先帮他们找出这种“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法使学生或运动员认识到其危害。
进而,用积极的信念加以替代,如“一两次高难动作的尝试失败只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新的努力也将会失败,更不表示我学不好体操。
”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放弃,并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学生或运动员的信心和勇气会被重新激发出来。
第三步,转变不合理信念。
辩论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向其不合理的信念提出质疑,提出辩论,然后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通过系统的训练,从而解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4. 试以自己为案例分析对象,说明认知训练法的应用。
答:认知训练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步骤:第一步,首先了解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
了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第二步,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
例如,“我不是练体操的料”、“考试肯定过不了”的不合理想法,会导致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情绪低落,不敢继续尝试的后果。
这时,先找出这种“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转变不合理信念。
通过“辩论”法使自己认识到其危害。
进而,用积极的信念加以替代。
5. 请结合实践论述暗示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答: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或运动员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灵活和有针对性地使用暗示训练。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时机运用心理暗示训练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当学生或运动员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产生紧张、焦虑和畏难情绪时,可以采用暗示语使他们逐渐放松和保持镇定。
(2)当学生或运动员出现错误动作而且难于纠正时,可以用暗示语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动作。
(3)当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或运动员缺乏兴趣、感觉厌烦时,可以用暗示训练鼓舞情绪,唤起学生或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4)当学生或运动员对训练感到疲劳、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训练,提高他们的情绪水平,并强化意志品质。
(5)当学生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学习,还没有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时,可以采用暗示语配合动作练习,强化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巩固和加速动力定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