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利钦时代的苏联外交政策

叶利钦时代的苏联外交政策


第三,在地区热点问题和对待原苏联盟国问题上, 俄罗斯基本上是按照西方集团的愿望行事。
例如,支持西方对利比亚、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制裁,支 持西方国家在波黑和伊拉克设立禁飞区等。此外,俄罗斯 与原苏联传统盟友进一步拉开距离。1991年1月,俄罗斯 宣布终止对古巴的所有援助,同年9月,宣布从古巴撤出 原苏联军事教练旅,进而攻击古巴的人权状况。
第四,俄罗斯改变对西方惟命是从的做法,开始 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尽管如此,彼此寻求与西方结盟的亲西方的外交原则仍然 没有改变,俄政府对美国国会真诚地扶植俄罗斯仍然抱有 幻想。“双头鹰”外交政策的推行只是相对重视东方外交 和独联体外交作为牵制西方国家的一个筹码,希望以积极 的东方外交和独联体外交推动西方国家对俄奉行亲西方外 交作出更积极的反映。
(二)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时期
背景:亲西方外交的推行,不仅未使俄罗斯的国际 环境得到任何改善,反而日益恶化。1992年除了 有限的人道主义援助和食品外,西方的援助协议 和承诺几乎都没有兑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不断 加重。在国内,各种势力对亲西方外交批评强烈, 反动派们一致强调,亲西方外交的推行已经给国 家的外交和利益带来了严重后果。无论在国内还 是国外,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都失去了推行 基础。在各种压力下,叶利钦开始反思并调整了 外交政策,继而推出东西方兼顾的理念。
第二,在军事安全领域和核裁军问题上与美国密 切合作。
俄罗斯独立后在美国最为关心的核裁军问题上做了较大让 步,1992年6月,叶利钦访美期间与布什签署了有利于美 国“谋求核优势”的《关于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谅解 协议》,俄罗斯还主动提出同美国共同建立“全球防御体 系”。1993年1月,俄美两国总统又共同签署了《第二阶 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具体表现:
第一,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俄罗斯外 交的主要内容。
独立之初,叶利钦旋风般的访问了所有西方大国,着手 实施俄罗斯回归欧洲,加入西方的政治战略,并就西方 各国对俄援助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1992年7月8日,叶 利钦参加西方七国慕尼黑首脑会议,与七国领导人讨论 了俄罗斯与西方七国建立新型政治关系问题,并在这次 出访中得到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批援助:英国作出了提供 2.8亿英镑贷款的许诺;加拿大领导人签署了向俄提供 2500万吨粮食的协定;法国领导人也签署了法国向俄提 供40亿法郎低息贷款的协定。4月26日,西方七国首脑在 华盛顿宣布向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的俄罗 斯代总理盖达尔还兴奋得说,这种援助只有战后的“马 歇尔计划可以相比。
(三)多极化外交政策
背景:1996年1月5日,再次当选为总统的叶利钦 任命普里马科夫为外交部长,这一人事变动标志 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普里马科夫认为, “冷战结束后,两极对抗的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 的趋势得到发展”,西欧、日本、中国都显示出 成为独立一极的潜力,但多极世界尚未形成,向 多极世界过渡也不会轻而易举,因为“有些人希 望看到的是单极世界”。可见,争取多极世界, 反对单极世界,成为此时俄罗斯的基本国策。
• 叶利钦时期的外交实践虽然在总体上是失 败的,但它却是一步一步地朝着成功的目 标前进的。这个时期的外交实践成为今后 俄罗斯外交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
thank you!
1993年1月,俄罗斯外长访问朝鲜,磋商延长《苏朝友好互助 条约》以及其他双边关系问题。还与古巴签署了确定双方发 展互利关系的备忘录。
第三,开始对独联体政策作出大幅调整,把发展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提上议事日程。
俄罗斯强调自己在原苏联地区有“特殊利益”,并要求西 方承认俄罗斯对维护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责 任”。
具体表现
第一,开始重视“东方外交”,强调“东西平衡”。
1992年底到1993年初,叶利钦总统访问了韩国、中国和印度。 叶利钦在访问过程中一再表示,俄罗斯“需要从面向西方转 向面向东方”,“从欧美优先转为亚太优先”,强调俄将在 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
第二,开始转变从原来的势力范围全面收缩的政策, 注意修复与昔日盟友的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经验教训
• 叶利钦执政八年,俄罗斯外交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走出低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如综合国力下降、国际环境恶化、 国内政局不稳,机制的欠缺等客观因素,但主要 因素还是俄罗斯外交的决策者和决策机构犯有严 重的错误,对国家利益的定位和怎样维护国家利 益都不明确。
一、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一边倒—亲西方外交政策(1991末—1993)
(二)既注视西方,又注视东方—“双头鹰”外交
政策(1994-1995)
(三)重塑大国形象—多极化外交政策(1996— 背景:苏联解体后,如何重建俄罗斯与世界各国的 关系成为叶利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一时期,俄 罗斯的政治转轨表现出极端的混乱和巨大的破坏性 , 原先的国家制度迅速被废止,各派政治力量开始对 抗,国家一片混乱。执政的民主派决定按照西方国 家政治经济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社会改革,为此他们 采取了全面西化的方针:在政治上模仿西方,在经 济上推行自由市场化的改革方针,并大规模实施以 私有化为主的“休克疗法”。由于国内进行着全盘 西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作为国内政策的延续,俄罗 斯外交政策的基调自然倾向西方。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 日)
•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前任 以及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31 年2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 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 个农民家庭,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莫斯科市市长、苏联俄罗 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俄罗斯首 任民选总统。叶利钦于1991年至 1999年12月担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 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 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经济 濒临崩溃。叶利钦对华态度友好, 担任总统期间曾四次访问中国。 1999年辞职并推举普京作为接班人。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心脏病加 重在莫斯科突然去世 。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追随西方。
叶利钦极力强调与西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观,1992年1月31 日,叶利钦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发表声明强调,俄罗斯 “不仅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看成是伙伴,而且看做是同 盟”。1992年3月,俄代表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日内瓦会 议上追随西方国家,支持将所谓的“中国在西藏破坏人权” 问题列为大会议题。
转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外交立足点的变化。从依靠和追随西方,变为独立 自主,实行全方位外交。 第二,外交目标的变化。从幻想争取融入西方,变为反对 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单极世界,促进多极化发展,,争当多 极世界独立的一极。 第三,处理国家关系标准发生变化,从重意识形态变为按 国家民族利益处理国家关系问题。 第四,对原苏联势力范围和影响地区的太多发生变化,从 全面收缩变为有条件的维护和恢复苏联昔日的领地,开始 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展开竞争。
叶利钦支持的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外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 欢迎,符合俄罗斯一直无法泯灭的大国情节,对稳固其政 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外交政 策受到更多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受制于国力和国 际力量的对比,俄罗斯不仅没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国际 地位,反而与西方处于直接对立的状态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