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李玉君2013-2-15 16:51:55 来源:《世界历史》(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兰州730020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

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

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斯大林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①。

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纲领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思想②。

在实践上,列宁承认了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领导苏维埃政府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

列宁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为苏维埃和平共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非常可惜的是探索仅仅开始列宁就病倒了。

列宁病重及去世以后,苏联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两个人③: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和从1925年起就成为中央委员、被列宁誉为苏维埃外交领域“人才”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

2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就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不多。

但从他在联共(布)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不多的有关论述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问题的看法的。

可以说,初掌国事时的斯大林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列宁在外交方面多年来进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列宁外交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转变,斯大林还是坚持俄共(布)党内当时普遍信仰的世界革命理论。

1923年,当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人在德国因鲁尔占领出现政治危机、主张推动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时,斯大林予以大力支持。

起义失败后,俄共(布)党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共产党犯了“萨克森”机会主义右倾错误,认为纠正了错误的德国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日子将“是不会太久的”④,没有意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俄共(布)本身对德国形势判断的失误。

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欧洲局势趋于稳定,斯大林的世界革命思想发生了变化,外交政策思想也逐步明确。

概括起来,这个时期斯大林的外交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斯大林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世界革命高潮时期已经结束,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已经到来,世界革命延缓了。

1924年9月,在《论国际形势》一文中斯大林指出,目前欧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呈势均力敌的状态,“……无产阶级还不能推翻资产阶级”⑤,斯大林接受了列宁在1920年提出的观点。

1925年5月,斯大林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最近时期欧洲“开始出现了某种平静现象……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开始了革命的退潮”。

斯大林分析说:世界革命是一个“时代”,是“包括好多年也许包括几十年的整整一个战略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有革命的退潮和来潮”⑥。

斯大林认为这个退潮时期持续的时间将不是一个“短促的喘息时机”,而是“整整的一个喘息时期”⑦。

世界革命时代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斯大林认为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具体“很难说”,那么“整整的一个喘息时期”自然也将是一个不短的时期。

第二,基于对国际形势的上述判断,斯大林认为西欧暂时没有爆发革命的可能,他认为俄共(布)党应该集中精力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底,斯大林指出:“毫无疑问,世界革命的发展道路已不像……以前所能想象的那样简单了。

”⑧现在的情况是革命仅在一个国家取得了胜利,今后世界革命的发展道路将是曲折漫长的。

斯大林认为:“第一个获得胜利的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巩固得愈彻底,这个国家变成进一步扩展世界革命的基地,变成进一步瓦解帝国主义的杠杆愈迅速,世界革命的发展……就进行得愈迅速,愈彻底。

”⑨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战胜资产阶级,既然当前还没有条件战胜国际资产阶级,那么就应该先在苏联一国战胜本国资产阶级,“集中一切力量来进一步发展工业,来加强国防力量……”⑩,建设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

从追求多国共同胜利转变为致力于“一国”建设说明斯大林在外交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

斯大林把“一国社会主义”作为了世界革命战略的起点,把“一国”作为了苏联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继承了列宁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承认苏维埃国家必须以“一国”的身份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交往。

第三,由于对战后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矛盾性,斯大林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基础薄弱。

斯大林在理论上坚持列宁在一战期间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

1924年4月,在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帝国主义三大基本矛盾的思想,即帝国主义国家内劳动与资本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各集团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11)。

1925年底,在帝国主义三大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决定未来国际局势走向的当代世界五大基本矛盾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大战中的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2)。

这是斯大林对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一般的理论上的阐述。

哪一对矛盾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呢?斯大林没有回答。

斯大林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经常强调资本主义矛盾的某一方面。

斯大林有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趋向缓和,资本主义出现稳定发展的局面。

例如,他在1925年5月指出:“世界资本主义不只是在目前局势下得到巩固。

它还在前进和向前发展,还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增殖自己的财富。

如果认为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如果认为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所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腐朽的理论似乎是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那是不对的。

列宁在他的关于《帝国主义》一书中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逐渐腐朽,而是预定和准备资本主义的逐渐腐朽。

”(13)斯大林有时又强调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日趋尖锐、危机日益加深。

例如,1926年12月说:“可是现在,在目前的资本主义时期……能说整个资本主义现时还在向上发展吗?不,不能这样说……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是走下坡路的。

”(14)1927年7月斯大林又说:资本主义“争夺销售市场、争夺输出资本的市场、争夺通向这些市场的海陆道路、争取重新分割世界的疯狂斗争正在进行。

美英之间、日美之间、英法之间、意法之间的矛盾正在增长。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正在增长……帝国主义世界和附属国之间的矛盾也在增长……”(15)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使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16)。

斯大林谈论得最多、最经常的是帝国主义和苏联的矛盾。

他从国际资产阶级“不会平心静气地看着一个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的”(17)角度论述苏联安全受到威胁的根源,斯大林经常强调苏联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武装干涉的现实危险。

1927年下半年,当英国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后,斯大林立即认为这是武装干涉苏联趋势加强的表现,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战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18)。

而早在1921年底,列宁就已经看到国际资产阶级不是铁板一块的现实,提出了国际资产阶级有“温和的”、“和平主义的”资产阶级和“暴虐的”、“侵略的”、“反动的”资产阶级之分的思想,并由此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矛盾缓和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可能。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他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但是对战后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又使他看不到存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现实可能。

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作为联共(布)中央委员、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列宁认为的苏维埃外交“应当珍惜”的“人才”的契切林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很大影响。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从青年时代起即投身于反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

契切林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曾从事沙皇俄国外交政策研究多年。

1904年流亡国外后,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他考察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工人运动,思考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原因和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问题,所以契切林具有比较深厚的革命理论修养。

十月革命胜利后,契切林被苏维埃政府从英国监狱中解救出来并被任命为苏维埃政府外交人民委员。

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最初的那些艰难岁月,契切林协助列宁做了大量外交工作。

列宁高度评价了契切林和他的工作,认为“他具有难得的素质”,他会成长为一个“卓越的外交家”(19),列宁对前来告状的布尔什维克解释说他“是非常优秀的”“应当珍惜”的外交“人才”(20)。

契切林熟知并理解列宁的外交思想,尤其是列宁晚年外交思想发生的变化。

列宁去世后,契切林撰写了《列宁与对外政策》等一系列文章,阐述列宁外交思想的发展,阐述列宁对无产阶级外交所进行的探索和所作的贡献。

契切林认为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比起对内政策“更具特色”(21)。

在列宁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在多年的苏维埃外交实践中,契切林形成了自己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外交的认识。

1923年初,契切林在外交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国际生活》上撰文阐述了苏维埃外交的特征。

契切林指出,苏维埃外交与旧式外交、与资本主义国家外交迥然不同,苏维埃外交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进程分析的原则基础上的,苏维埃外交自觉顺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最深刻的潮流”,契切林认为苏维埃外交活动是与当今世界“事变的基本动力的前进运动相适应”(22)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