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屡创“低进高出”奇迹奏响“人文关怀”乐章——济钢高中德育管理工作汇报济钢高中作为济南市高中教育一支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建校八年来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基础薄弱校,发展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中考招生一批次录取学校,高考中连年创出“正增长”奇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济钢高中办学的成功,被教育界专家概括为“低进高出”的成功典范!追寻济钢高中办学成功的启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探索出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学生德育管理体系。

我校学生德育管理贯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管理学生“让爱作主”,每一位教师都带着爱心去管理每一位学生。

学生在爱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

用奉献和爱心去关怀学生,奇迹就是在这样的关怀中产生的。

现就我校德育管理中提升和转化“后进生”所作的一些工作,在这里向上级领导认真汇报。

一.将转化“后进生”作为办学绩效的“增长点”按照陈旧的传统观念,人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习好的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是后进生。

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标准,既掩盖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其他缺点又抹杀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的其他优点,是不利于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是和“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

济钢高中建校之初,领导班子就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确定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号召全校教师发扬敬业奉献精神,用我们爱心的双手托举起孩子的明天和希望。

实施人性化管理:提出“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无选择性”、“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如上帝”的观点。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寄宿制学校是校园,也应是家园;让学生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在管理中我们经常追问: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们的孩子。

教育要用爱心灌溉,这是济钢高中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心中不变的信念。

济钢高中创造的“低进高出”奇迹,包含了钢中人的心血和付出,面对不尽如意的生源质量,面对这些经常被人称作“后进生”的孩子,我们从未悲观放弃,而是积极筹划,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鼓励他们的树立信心,在人生之路上重新扬起风帆,在钢中的沃土上,在钢中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去追求成功。

我们像培植幼苗,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去教育转化“后进生”群体。

政教科带领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上都力求体现“爱心教育”,体现“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理念。

学生在学校,就要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济钢高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现代教育的赞歌,在校园里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已经或者正在发生。

建校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实施以“全员管理,全程管理”为特色的全方位管理模式,正是教师非凡的奉献精神和炼石补天般的坚强意志支持着这样的管理方式的运行。

作为寄宿制学校,宿舍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住宿舍的主阵地进行“后进生”教育成为我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也成为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切入点。

班主任工作做细,“关怀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居开始”,为了学生,我校的很多班主任老师将家庭抛在了脑后;给自己孩子的关怀远比自己的学生少,家里人了生病顾不上照看,家务事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我校的很多老师(可列举姓名),多年坚持住在学生宿舍,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同吃同住的共同交流中,融洽了师生关系。

学生真正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的真心关怀感化了“后进生”,他们的行为一天天得到改善,逐步走上正轨。

学生带着感恩,在学习生活中充满信心和活力,无论在做人还是学习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脱离了“后进生”的行列,在人生之路上扬帆远航。

“爱心交流卡”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亮点。

每次学生回家(每隔半个月),班主任会把学生在校的整体表现用“爱心交流卡”带给家长,及时发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反馈给家长,班主任评价的内容综合德智体各方面,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通过“爱心交流卡”,我们构建起家校配合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成长营造了和谐的环境。

目前,我校的“爱心交流卡”制度坚持多年,成为转化教育“后进生”的“秘密武器”。

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查找原因,原来是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老师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一住就是半年,直到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才离开老师家……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有些孩子多年积累的习惯非常不好,有的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吸烟、打假),学校政教科组成了“行为矫正培训班”、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招募后进生自愿加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帮助照顾孤寡老人、打扫学校卫生、为学生力所能及的服务(如收发报刊材料等)……通过这种活动,使这些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习的信心更足了,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他们找到了自信和与人相处的秘诀,学会了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发烧了,班主任老师背着他到诊所打吊瓶,一直陪护到半夜11点,又查完宿舍,自己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赶……2003年,我校学生厉键患严重的“格林巴赫综合症”,我校教师怀着赤诚的爱心为他捐款24000余元,2004年我校崔昌龙同学身患“脑胶质瘤”我校教师为他捐款30000余元等等,这一切体现了浓浓的人间真情,更体现了钢中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样的事情在济钢高中经常发生,正是爱心推动着教育的成功。

来到济钢高中的曾经的“后进生”,经过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成为教育转化成功的例子,积沙成塔,汇聚起济钢高中“低进高出”的成功。

二.激发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打造精干的德育管理队伍德育队伍的建设,是我校德育工作一直重视发展的项目,只有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才能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持续前进,为我校办学提升提供强大的动力。

钢中多年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值班教师制度,值班教师就是落实制度的“排头兵”。

他们以敬业负责的精神,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师值班期间值班教师要在各个班级不间断巡查,腿走累了,做一做自编的“放松操”;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硬撑着也要把每个楼层巡视完。

他们践行的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济钢高中值班教师无私奉献的工作,成为“敬业,奉献”的最佳注解。

分管教育教学的刘新利校长几乎每天晚上都奔走于各个楼层,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班级,他都是亲自进班督促教育学生,他曾经多次在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并解决,避免了给学校管理造成损失。

她做这些工作的时候都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也因为刘校长早出晚归导致孩子无法亲自照顾,和妻子有时一周也说不上一句话,他心里想的,只有学生的进步。

刘伯彦老师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当他得知安排值班时考虑他家距离学校比较远(将近十公里的路程),而没有安排他时,刘伯彦老师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参加值班。

他说:“家住得远不应该成为不参加值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党员!在这种耗费精力体力的工作中更应该做出表率!”掷地有声的语言,立竿见影的行动,刘伯彦老师坚持每天在两个楼层间巡查自习纪律,核对班级人数。

像刘伯彦老师这样的参加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室值班队伍里还有很多,白天工作八小时之后,他们坚持值班,一丝不苟,放弃了与家里人的团聚,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的奉献给了学生的成长。

于殿卿,作为一名女教师,在值班工作上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

于老师家住得离学校很远,孩子刚出襁褓,离不开人照顾。

可是于老师仍然坚持参加值班,风雨无阻。

风里来,雨里去成为于老师值班工作的真实写照。

有的时候回家太晚,公交车没有了,只好自掏腰包“打的”回家。

可于老师却说:“学生的发展不是小事,能为学生成长做出贡献,自己吃点苦、吃点亏,值得!”就是这样的敬业奉献,支持着济钢高中德育工作的不断进步!德育工作研究、面对的是人,是一项直面生命成长的工作。

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有足够的敬业精神。

他们要学会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所以德育工作不但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对人要有深刻体悟,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贵在有一个宽爱的心。

我们钢中的德育工作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三.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成才的良好氛围济钢高中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人文关怀”理念和主题,学习区和宿舍区的校园文化构成了全景的钢中校园文化,无微不至的体现出“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济钢高中学习区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

在教学楼内,布置有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名,将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荣获钢中最高荣誉——“十佳学生”的同学的个人照片、简历以及人生格言制作成画板张贴于走廊内,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成功者,在学习名人先哲的同时也有具体的赶超目标。

在教室内,学校统一配置了“惜时”、“感恩的心”等励志牌以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和谐共进”的钢中精神。

教室墙壁上的近、远期学习目标,前后黑板上的激励性标语……让学生感悟到这是教室,更是爱的家园。

教室文化虽然各具个性,但自信与努力的主题却是一致的。

“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自信创造奇迹,拼搏续写神话。

”学生的课桌上统一贴有课桌励志卡片,内容既包括“我潜力无穷、我全力以赴”、“清晨来到时,想想自己应该干什么,晚上离开时,想想自己干的怎么样?”等警醒语,也包括学生的“赶超目标、理想学府、座右铭”等;教室门上贴有“走进教室,满怀信心;走出教室,意气风发”等名言警句,在教室后门贴有班级座次表,值班教师可以在不进课堂不打扰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对违纪学生一目了然,使济钢高中强调的“学习率”落到实处。

课前课后,举目所见,都是这些促人自信、激上奋进的话语。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通过努力,定能撷取成功的硕果。

群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共同营造了一个书香四溢的教室文化。

作为寄宿制学校,宿舍区的文化布置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宿舍楼值班室内按照宿舍号床号挂有全体住宿生住宿卡,便于在第一时间查找学生。

在一层大厅设置有展览橱窗,张贴有宿舍生活老师及管理人员的照片,并附有各种标语,如“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服务目标: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温馨雅静的生活环境”、“服务宗旨:以爱心感动学生,用诚心赢得学生”等。

二层楼梯设有一面大落地镜,学生们在离开宿舍区前可以正衣冠,整礼仪。

每个楼层和宿舍社内都张贴着“每日三省”——“今天我干了什么,我干得怎样,我将怎样干”,背景图案为清华大学,发人深省。

以全国20所著名大学作为背景图案的展板,耳濡目染中加深学生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具有极强的指导意味。

每个宿舍门上都统一贴有门牌,详细记录了本宿舍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和班主任,是否艺体生等,便于管理人员巡查;门上部装有学生自己起的富有个性的宿舍名,由学校统一制作,背景图案各楼层各具特色,分别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