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医院如何提高护士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研究”
—、选题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最常用和较重要的项目之一,它在临床工作中有着实用性和普遍性。
临床工作中,检验结果和患者病情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医生和检验人员、护士之间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矛盾。
许多情况下与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等有关,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做出合格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有时需要多次,反复抽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引发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紧张。
鉴于此课题组以如何提高护士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为目的,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各科室医务工作者的团结协作。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各项新技术和新型医用材料的应运而生,也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特别是一些基层中医医院,建院时间短、、资金短缺、分科不明确、病种繁杂、护理人员知识层次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也给患者身体和经济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院门诊注射室,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检验科自2011年1月开始逐步调查、取样住院和门诊病人血液标本7300份,对其中98例由于护士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针对其提出改进护理措施,降低了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减少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以填补我省此项研究的空白该项研。
为了使该项目能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我院从2011年1月开始,如何提高护士血液标本采集质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医院结构和各科室具体情况,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科学合理的提出改进护理措施,于2012年12月完成。
二,项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本项目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7300份血液标本,筛选出98份由于护士采集失误或错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
研究的内容是:1、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护理缺陷情况。
2、分析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护龄太短、工作不负责任、知识欠缺等),针对相应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补救。
不同工作年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3、不同工作时段护士在采血过程中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三、项目实施的方法和结果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要求,首先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收集一手数据资料,组织人员进行整理归类,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查找出导致护理缺陷发生的不同情况:1、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护理缺陷情况。
2、不同工作年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3、不同工作时段护士在采血过程中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每项可能导致护士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不高的原
因:护士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基础操作不规范、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护理岗位管理机制不科学、护士情绪受到影响等因素引起。
研究相应的改进护理措施:通过及时应对护理缺陷、健全完善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流程、实施岗位科学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等措施。
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进防范措施,使全院护士整体业务水平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2012年2~7月,全院上报由于护士采集所致不合格血液标本16起,比2011年同期减少33起,不合格血液标本率下降为67.35%,病人满意度显著提高,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四、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项目经过为期两年的研究,终于在2012年12月完成。
该项目开展以来,对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护士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失误或者错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对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不便,我们对各种不利因素归纳总结,并提出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整改方案,并在临床科室实施,根据反馈意见再次提出整改意见,经过半年时间的跟踪随访,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进防范措施。
2012年2~7月,全院上报由于护士采集失误或错误所致不合格血液标本16起,比2011年同期减少33起,不合格血液标本率下降为67.35%,据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报告书目前我们的研究在国内未见相同研究报告。
发表在国家级学术论文一篇:2013年11月“血液标本采集中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改进护理措施研究”在《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第十一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