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一、淳朴宽厚的建筑性格模式
中国建筑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所有的建筑都是因
人而起,由人而造。
在中国的建筑中,这种实用性也能够说是中国建
筑性格中的淳朴宽厚感。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
是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用梁架承重,整体
就是淳朴宽厚的气韵美感。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通常情况下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而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也就是房屋
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
(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
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其中的过渡空间,既富有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院
落周围建筑互不独立,又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却不是作为群体出现的,而仅仅“一座”独立建筑而已。
民居村落中的多数建筑都是四合
院式,小型的二层阁楼式建筑是玉带房脊、白墙黑瓦的江浙风格,但
下层的窑洞式及瓦房建筑又是顺应了北方气候和地理环境。
且房屋的
古香朴色无不渗透着中国淳朴的自然风尚。
它就如同建筑创作的源泉,孕育出了以木结构为主要材质的建筑形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建筑
形式,也是渗透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样式。
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单纯
表征为木头本质上的材质性,而能突显出它的文化内涵。
同时,因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之说的盛行,更是将这种内涵性发扬光大。
而中
国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体系。
木
结构建筑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统一的中国文化精神。
在民居建筑中
它有抬梁式,还有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
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
托出檐的。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但它不用
钉子,采用榫卯结构,线条边线为弧线形,柔和而优美。
曲折多变,
却又给人以平和、含蓄的美感。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注重尺度和节奏感,
也正由此才平添了它的人文色彩,再加上色彩和风格的使用,就尤其
显出它的节奏感了。
二、崇尚自然
中国古人讲自然,西方人则讲生态。
无论是哪一种,总归是一种好的
现象。
中国古人对待自然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
《周易。
乾卦》:“夫大人者,与天
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
先天而
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
无为”。
天也,自然也。
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就是这样始终以
一种敬畏与爱戴的态度来对待孕育他们成长的自然环境的。
自然是世
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是自然生命世界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诗歌中讲自然,南朝的大画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
同样也提到过自然,即使不是直接的字面表述,不过也间接指代出了
对于自然的崇尚之情。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崇尚
的最好佐证。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尽量保有
原有的自然景观;面对错综复杂的山脉和山势,也要在设计中注重它
的天然性,为了美而破坏原有的美是最愚笨的方法。
十分有幸我们中
国先民们懂得与自然接触的方式,也有水平与自然保持十分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所以,中
国的古代园林建筑很多都利用叠石造山,尤其注意对水景的“借用”,通过合理的设计,让水流、山势再加上植被和内外空间的虚实变化相
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既藏且露的含蓄美感和虚实相生的朦胧美感。
所以,人们学会了因地制宜,知道如何利用花草、如何利用树木,中国
的建筑已经不再单纯是遮风避雨这种单一的概念性建筑了,而是诗情
画意的特别文化体现。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在建筑
中同样如此。
建筑能够说是画,也能够说是诗,在迂回曲折中,花草
山水间体味着中国园林的淡雅意趣和犹如山水画般的妙趣横生。
中国
园林能够说成是山水画,实际上中国建筑本身就能够说成是山水画。
它同样讲究虚实相接,它就像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能彰显出勃勃的
生机。
这也才有了诗人所吟诵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独上高楼云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
”
三、整体为美
整体意识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所谓”整体意识”概括来讲就
是以“整体为美”。
以“整体为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也是艺术
创造原则,也是中国审美原则。
中国人讲究“整”,庄子以前说过:“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之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协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由此看出,在中国古人眼中,天、地、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艺术
的使命就是反映、体现、参悟这个整体,而中国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在这种对于整体效果的追求过程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一个重
要原则,它具体表现为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使用。
不过即便
是这样,也无法完全体现出中国建筑中所具有的精妙特点,因为这个“借景”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等。
古代的园林之所以需要“借景”,并非是无聊之至所为的无心之作,而是用心刻意而为之:打破传统,打破单个建筑的有限性,突破
自身的有限性,将大千世界引进园林中来,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营造一种取之自然的纯天然的意境美感。
而意境美感所
带给人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即“韵外之致”,她会让人在景色之中
感受到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长远的且让人回味无穷的整体美感。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四合院也是比较常见的形态,即内向的
外封闭的空间形态整个就是一个整体,像是一个火柴盒,以围院空间
的整体布局作为其主要的特点。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传统建筑
是以整体为美的,可它丝毫不吝啬对于变化多样的装饰性的追求,从
重檐殿顶到五脊四坡,就连边角部分都饰有琉璃小兽,这既增加了建
筑的艺术魅力,又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且这丝毫不影响中国传统建
筑对于整体美感的追求。
四、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而两侧的建筑物也多以对称实行布置,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而所有这些“规矩”主要受中国传统社会、家庭
的观点太重的影响,折射到建筑中就形成了轴线的空间艺术,它同时
更是中国“周礼”思想的具体显现。
一般来说中国的住宅和坛庙都是
以厅室、享堂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发展,天井院落组合变化。
这是小的民居布局。
寺庙也是在这种影响下从廊
院式布局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中轴布局形式。
这种轴线空间艺术更多
的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其中最
为典型的当属北京故宫建筑群。
故宫所在地区称为皇城,整体形态为
不规则方形。
皇城规模巨大,四向辟门。
故宫同三海、太庙、社稷等
共同组成皇城的主要建筑群。
整个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的全城轴线合
二为一,以此来体现出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
在这种轴线的空间艺术
形式中,表现出的是明清帝王重视至高无上的王权体现,它布局主从
有序,院的灵活使用和空间变化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
这是等级的分别,是主次的区分,在高低错落有序中得以规范使用。
当然,中国传
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
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但不论怎样,这种轴线式的建筑设计样式,从布局的严谨性上就可看出它与宗教、权利或风水思想相关。
与
其说它是一种建筑样式,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体现。
总来说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是多
样的,它所折射出的文化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即使在本文中没有尽
情论述,但我们依然能够简略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某些特点——那淳朴的性格特征,崇尚自然的美感形式、对于整体美感的追求、轴线的权利象征,等等。
这些特点十分深入地揭示出了中国传统建筑
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研究把握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将有
助于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同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优秀
的传统文化。
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