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

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

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

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

在五种理论中,他的理论最为人熟知,但引起的争议也最多。

不少人撰文对他的理论在社会学现象中的应用持批评态度。

爱默森曾试图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则将霍曼斯的分析形式化并加以引伸。

理论基础如前所述,霍曼斯的观点在社会学领域引起许多争论。

争论又主要源自他的理论基础。

霍曼斯虽身为社会学家,但他主要依赖于行为心理学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换理论。

① B . F 。

斯金纳的论著对霍曼斯的思路尤多启发。

简要地解释一下斯金纳的观点,能使我们对霍曼斯所受到的批评有深入的了解。

斯金纳提出了四点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

第一,人是与其他生物体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体;人类在解剖和生理上具有独特的特征,这是其祖先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

其中有利于生存的得到发展,妨碍生存的得不到发展,这些特征构成了遗传的能力。

第二,当一个新生儿学会以他人强加于其身的方式动作时,他 ( 她 ) 便成为一个“人”。

第三,人类行为受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制约。

最后一点,人类习得行为的能力是遗传能力的一部分。

由于斯金纳断言环境刺激造成人类行为,人们或许会认为认知过程 ( 如思维、态度 ) 在他的理论中无足轻重,或许会把人看作受环境冲击的相对被动、相对无知的个体。

行为主义的某些流派固然忽视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斯金纳还是承认认知过程的存在,并对认知过程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

①应该指出,霍曼斯也谈到过经济学和博弈原理对他理论的意义,但他理论的基础主要还是操作心理学。

在斯金纳看来,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行为;思维过程还可能包括调节感情及监控未来的行动。

例如,在一次约会前,可能会预先计划一下说些什么话,到什么地方去,做些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斯金纳认为思维不过是赴约这一较大规模的行为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即对行为后果的预想。

在约会当中,约会者或许会思考:“我现在过得愉快吗 ? 按下去我该说什么话呢? ”在约会之前和约会进行之中,思维都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

在赴约之前,这方对与他方所作的约定作出反应,他方则将思维过程引向今后的交往;在约会之中,这方对他方或环境所激起的内在情感作出反应。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思维是作为外界刺激的效应而发生的,它虽有助于控制行为,但终究没有产生行为。

正如公开的行为 ( 如谈话、舞蹈 ) 是对外界刺激的明显可见的反应一样,思维是对这种刺激的隐蔽的行为反应。

斯金纳并未忽略认知过程,他只是认为认知过程并不产生行为,而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

然而,如果考虑到认知过程在大多数推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那么,即使只是稍加贬低这一作用,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并导致一种夸张了的感觉——斯金纳所描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的人,而是一台机器人。

另一些批评与斯金纳的理论本身无关,而是产生于与他的理论有关的研究方法。

人们总是把行为主义理论和“斯氏盒”以及自鼠联系在一起。

可以理解,大多数人不想承认自己和啮齿动物有共通之处,包括在行为规律上有什么相同点。

斯金纳为自己辩解道:“在心理学实验室里由白鼠主宰一切的时代至少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前已经告终。

”然而,对他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的人仍然断言,他的研究结果仅仅适用于实验室的动物。

对斯金纳的观点提出的指责是形形色色的,但本节内所述的几点就足以给斯金纳制造难题了。

斯金纳自己固然可能觉得运用行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极为可靠的,但批评者或许会把这一基础看作是一堆流沙,而不是钢筋混凝土。

决策霍曼斯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是基于操作条件原理的,即:人们重复那种受到回报的行为,而不重复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

为了阐明这一观点,霍曼斯提出了五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称为成功命题,即:“就人们的所有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

”这一命题的意思就是人们倾向于重复能获回报的行动。

霍曼斯确实也注意到这一命题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如果某一行为所得回报是无规律的 ( 可变周期鼓励 ) ,而不是有规律的 ( 固定周期鼓励 ) ,那么任何生物体 ( 包括人 ) 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尽管如此,霍曼斯仍断言成功命题一般来说是正确的。

第二个命题是刺激命题,即:“如果过去某一刺激、或一系列刺激发生时,某人的某一行动得到了回报,那么目前的刺激和过去的刺激越是相似,此人目前就越有可能采取该一行动,或相似的行动。

”这一命题描述的是刺激的普遍性。

夫妻中的一方可能会采用在过去相似境况中获得成功的劝服策略;何谓“相似境况”,又是由话题、时间、夫妻中的一方、或在前后两次情况中突出的环境刺激决定的。

第三命题是价值命题,即:“某人某一行动的后果对他越具价值,他越有可能采取这一行动。

”所谓价值,是指某一资源使人得益的大小。

霍曼斯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大小不同的价值,正如拒绝给予资源造成大小不同的惩罚一样。

他虽然未能对各种资源所具价值的大小作出精确的说明,但还是提出价值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有些资源具有固有的价值,我们生来就须臾不可缺少它们,例如食物和住房对我们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另一些资源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通过它们能获取其他的回报,例如金钱的价值来自它能换取食物、住房之类具有固有价值的资源。

霍曼斯甚至提出,有些资源——如金钱和社会赞同——对获取我们需求的东西是如此之必要,以至于它们的价值对社会各阶层人均具有普遍意义。

.第四命题是贬值一饱和命题,即:“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地接受了某一回报,该回报在未来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这一命题对成功命题加以限制。

人们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某一回报了;这时候,该回报对行为的重复就不再有多大的效应。

第五命题是寻衅/赞同命题,并由两个部分组成:“ (1) 如果某人的行动未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或者招致始料未及的惩罚,此人就会愤怒;他更可能采取寻衅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后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2) “如果某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回报,尤其是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回报,或者未招致预期的惩罚,此人就会高兴;他更可能采取受赞同的行为,而这类行动的后果对他来说也更有价值”。

霍曼斯的意思是,人们在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能够预测某一行为会引出某种回报或惩罚,如未能获得预测的回报则会变得沮丧,这种沮丧情绪自然地导致寻衅行为;而如果寻衅行为果然获取了预测的回报,那么在未来相似的情况下此人更有可能采取寻衅行为。

每一次带孩子上商店都给孩子买一根棒糖,孩子就会把上商店和获取棒糖这一回报联系起来,万一父母忘了给孩子买棒糖,他就会不高兴,就要“发脾气”。

“发脾气”的结果是孩子得到了棒糖,寻衅行为就被强化了,在未来类似境况下就会反复出现。

另一方面,霍曼斯也认为,如果我们在某一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惩罚,那么在相似条件下也会预测受到惩罚这种预测如未实现,其结果就不是寻衅行为,而是宽慰或满意的心情。

上段提到的孩子跟母亲上商店时如果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块冰淇淋,而不是一根棒糖,就可能变得更听话、更快乐 ( 至少在吃冰淇淋时是这样 ) 。

以后上商店时他也就会预期能吃冰淇淋了。

上述五个命题构成了霍曼斯理论的基础,在《社会行为》一书的初版本和再版本中均有阐述,虽然略有改动。

其中心思想是人的行为可以根据过去行为产生的后果来预测。

被过去的经历强化了的事例对人有某种程度的制约力,在过去类似情况下被强化了的事例可能是眼下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旦在目前的环境中察觉到与以前的环境中相类似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被过去的经历所强化的行为。

在《社会行为》再版本中,霍曼斯将第一、第二、第三龠题总结为第六命题——合理命题:“人们面临行动抉择时,总是选择后果价值 (V) 乘以获取该后果的概率 (P) 所得的积较托的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