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本章授课要点: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著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

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

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

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

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

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远超出交换事物的活动范畴。

摩斯的这一观点把功利主义的交换与社会结构分析紧密地联系起来,对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形成是有意义的。

(四)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是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不仅仅是他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

三、行为心理学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行为心理学家伯勒斯·斯金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不论是动物行为还是人类行为都受“奖励”的引诱。

这种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决定的,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相信通过动物行为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George C. 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有家庭,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因偶然的机会而转向了社会学研究。

1934年与查尔斯·柯蒂斯合著的《帕累托理论介绍》,给他在社会学界带来了声誉。

霍曼斯一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讲学,曾出任过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类群体》(1950)。

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换论,著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默顿的影响较大。

在《人类群体》(1950年)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某些兴趣与继承。

后天他的理论发生了转变,其中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金纳对他的影响十分显著。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年)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把人类行为都视为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命题系统,并推演出一些微观社会学定律。

他的开拓性研究,使他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理论特色是行为交换论。

一、霍曼斯交换思想的来源霍曼斯在反驳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交表婚姻所作的结构分析时,首次提出了交换理论框架。

在与大卫·施纳德的合作中,霍曼斯预含着他以后著作的重要主题;(1)对各种形式的功能理论持怀疑的观点,(2)强调心理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公理,(3)对交换理论概念的偏重。

①在评价列维一斯特劳斯交换功能主义时,霍曼斯和施纳德有力地指出列维一斯特劳斯理论例外情况。

首先,它排斥了各种间接、广义交换形式。

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交换所作的这种理解“把它的意义狭隘化了”。

第二,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不同的交换形式象征性地再肯定和整合不同模式的社会组织的观点存有疑难,“制度之所以是制度,是因为它产生于社会中个人或子群体的驱动力,或迫切需要。

”②拒斥列维一斯特劳斯思想的结果,就是霍曼斯和施纳德坚持认为交换理论必须首先强调面对面的互动,首先强调个人之间有限的和直接的交换,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创造并维持社会结构。

把人类行为理解为互动的个人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这使霍曼斯把基本经济学的第一原① [美]乔治·C·霍曼斯和大卫·M·施纳德:《婚姻,权威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纽约:自由出版社,1955年)。

则加以改动并加以吸收:人理性地算计他们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

然而,霍曼斯使这一简单思想增添光彩:“我们的确要恢复经济人的地位。

经济人的麻烦并不在于他是经济人,即他运用资源谋私利,问题在于他是反社会的和唯物主义的,只醉心于金钱和物质商品,甚至为此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老母亲。

”③因此,为了对人类的行为做出恰当的解释,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假定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加以修改:(1)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

(2)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的算计,在日常生活中,“博弈论对人类行为是良好的劝告,但却是对人类行为糟糕透顶的描述。

”(3)交换物不仅是金钱而且还有其他的商品,包括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

(4)市场并非是人类交换中的一个孤立的领域,所有的互动都牵涉到个人,他们交换报酬(如惩罚),追求利润。

二、基本概念霍曼斯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与观点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或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④首先,他修改与吸收了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有关概念与命题:霍曼斯为了阐述这一基本原理,使用了下列基本概念: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二是机会成本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霍曼斯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他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

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下列六个命题。

三、基本命题(一)成功命题成功命题(The Success Proposition):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③ [美]霍曼斯《社会行为》第79页,肯尼斯·鲍尔丁《“社会行为:其基本形式”的经济主义观点》(《美国社会学评论》第67卷[1962年1月]第458页)指出,在霍曼斯的的作中,“经济人与心理学之鸽杂交,产生出人类互动的经济鸽理论。

”对霍曼斯网罗基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更为详尽和严格的分析,请看埃克森《社会交换理论》第162-171页。

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为来说,一个人的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是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

⑤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

他认为,日常生活是由人们需找报酬的行为构成的。

例如,工作努力就能获得较多的工资,为考试而学习就能得到好分数,微笑的表情可以得到热性的欢迎。

那么,人们就会努力工作、为考试而学习、待人和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例外的现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努力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考试前认真学习,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

因此,成功命题只有一半是真实的,它不能完全经得起经验的检验⑥。

(二)刺激命题刺激命题(The Stimulus Proposition):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有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

⑦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在若干种行为中总是选择更能得到他所希望的报酬的行为,为了掌握这个命题,我们举一实例来说明:一个采购员过去几次给有关人员送礼后都得到他所想得到的紧俏商品。

这使他认识到,送礼能使他采购到不易采购的紧俏商品。

同时,这个采购员过去几次用单位介绍信联系业务,也可能选择送礼,而不是使用公文。

在这里,采购活动是一个特定的刺激。

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与普遍性都有限,因为它排除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反腐败的力度等。

如果还有其他“刺激”因素存在,行动者就可能会放弃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价值命题(The Value Proposition):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架子,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在若干行为中总是选择那种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的行为。

为了掌握这个命题,我们也试举一实例:某人所在单位的领导与他自己的一位亲戚在同一天搬家,都需要人帮忙。

如果去帮忙前者,就不能帮忙后者。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价值问题:帮助领导与帮助亲戚哪一个更有价值?他当然会挑对他来说价值大的一种行为。

(四)剥夺与满足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The 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