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
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
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
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
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
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
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
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
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
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
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
早在15世纪,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在英国农村出现了。
由商人先到市场上购买羊毛,交给各家纺工纺成毛线,他再收取毛线,分给各家织工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给纺工、织工以工资。
这时生产分散进行,纺工织工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的资金还不十分雄厚,没有集中的厂房设备。
当时,北方约克郡的广大农村,这种手工工场很普遍。
到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生产者由于经受不住竞争,变为雇工。
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
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
……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
”就这样,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毛织品输出激增,而羊毛输出则大减。
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
除毛纺织业外,玻璃、肥皂、火药、书写用纸等制造业也普遍采用手工工场的形式。
手工工场直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后来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第二,工场手工业不同于以前家庭手工业的是,它已经是大生产了,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分工。
分工使工人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
技巧更加熟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改进技术的机会,为以后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工场手工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对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第一,工场手工业虽然把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它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业劳动,还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使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
这就是说,资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然比较高。
第二,工场手工业虽然使有些操作倾向于使用女工和童工,但总的说来,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
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
第三,虽然工场手工业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还竭力要把它保留下来。
”这就是说,在剥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种客观上的限制。
第四,由于手工熟练依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工人还未完全附属于机器,还未完全隶属于资本,所以资本家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
这就是说,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
这便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
因为它还是以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为基础的。
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是代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新的生产力还未出现并普遍发展时,生产关系要想得到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
因此,“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
”资本主义要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再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命。
只有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生产出许多不同种的劳动工具。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不同的工具连结起来,逐渐就产生了机器,这就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技术革命准备条件。
工场手工业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
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劳动协作、共同利用固定资本设备上的企业组织形式。
斯密曾高度评价了手工工场中的分工、协作,手工工场这种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是:细致的分工使劳动过程简单化、标准化,提高了考核个人绩效的效率,集中的手工工场又使团队的聚集效应充分显现,这就降低了设计机器代替人手的费用。
以后的技术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是培养企业家和近代产业工人。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场主,特别是来自小工场主,他们根据市场变化,抓住技术革新带来的机会,采用新机器、新生产方式,逐渐将小工场发展成大企业。
从手工工场中还涌现出大批发明家,他们主要是通过实践积累知识,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大部分革新,而这些发明家只不过是大批技术工人的一部分。
在工场中劳动的工人成为近代工业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可以总结为: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不过由于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业革命就应运而生了,最后工业革命产生的大机器生产地取代了工场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