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
发展阶段特征
对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
社会关系 世界格局
要 求
殖民侵略及特点
对亚非拉地区
破坏领土、 主权完整, 瓦解旧的 经济制度
背 景
民族民主运 动及特点
对中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 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
第一次
开始时间 核心成就 18世纪60年代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发电机、电动机、 内燃机
蒸汽机
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科学理论
蒸汽时代
瓦特
电气时代
爱迪生
交通工具
新能源
牛顿力学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 现象 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 机 煤 电力、石油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时 间
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 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5、市 条件 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主要 成就
区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重 两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与区别? 点 联系:前一次为后一次的发展创造了条 !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工人、技工劳动经验 完全以科技为基础 总结,发明工具
源于英国,各国多引 各国都有发明创造、 进英国设备 美、德居多
二、迁移和运用:
以轻工业为主棉纺织 以重工业、电力、通 等 讯等领域为主
二、迁移和运用: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比 较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棉纺织:1哈格里夫斯-珍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 妮纺纱机(1765年);2克 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 隆普顿-骡机(1779年); 动机; 2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1785年) 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 (1785的) 飞机; 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 船(美、1807年);2、史 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 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报
夯实基础:两次工业革命背景原因比较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背景 原因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 统治的确立; 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18世纪后半期, 2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 场的形成,进一步扩大 大的殖民国家。国外 了对商品的需求。 市场不断扩大,手工 3科技--自然科学理论取 劳动不能满足需求。
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上的共同点
1、都创造了巨大地生产力,促 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3、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消极影响
• a、战争:武器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 b、环境;污染(工厂废水、废气、汽 车尾气)
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主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 成就 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推动生 特点 产力的发展;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3、有许 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影响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3、大机器生产代替 工场手工业
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 叉进行。
夯实基础:两次工业革命影响比较
第次
项目
第二次 工业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 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 1、生产力迅猛发展 力, 2、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 化。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 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 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 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 加紧瓜分世界。 的统治地位,东方从属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于西方
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 “建设性使命”表现在哪些方 面?
政治
中国人民救亡 图存运动高涨
维新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军事企业
洋务企业 经济
民用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思想
结论及启示
• 科技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进步 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得重大突破。
二、迁移和运用:两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时
间
背景
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 确立; 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 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 贸易和殖民掠夺; 突破性进展; 3、劳动力-圈地运动;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 4、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 殖民地的掠夺; 大; 4、市场-德、意、日等国 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 5、市场-先后打败西、荷、 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 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 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 成就
下面这些发明有几种分类方法?
A B C
F
夯实基础:两次工业革命
第次 项目
特点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开 1同时在几个国家发 始于轻工业(棉纺织) 生,规模广泛,发展 部门;以大机器生产代 迅速; 替手工劳动为完成标志。 2,发明机器者大多是 2、科学技术开始与 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 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技师; 3、后起的资本主义
• 国家: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尊重人才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鼓励知识创新。
• 个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 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 新意识。
•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 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可持续 发展,趋利避害。
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破坏 性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输出资本,中国 的自然经进一步瓦解. 传统教育思想不再适应时代发展, 科举制度被废除.
所谓“建设性使命”是指客观上资 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 社会奠定基础.
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近代工业 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在领 鸦导 片了 战禁 争烟 中运 英动 勇 抗 击 英 军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 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人民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 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使命 ;一个是 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 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 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 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棉纺织:1、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2、克隆普顿-骡 机(1779年);3、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 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2、史蒂芬孙-蒸汽机 车(1814年) 1、首先产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 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 和技师;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新的科技革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 断增强综合国力。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 国的时候,英国正进行一 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 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 ——恩格斯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 的生产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 —— 九上教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 次 工 业 革 命 比 较
特点
影响
次第 项目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开始
时间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生产技术-自然科 背景 学的突破性进展;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4、市场- 条件 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