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学与沉积相课件三角洲

沉积学与沉积相课件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鸟足状、 朵状)、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指状砂坝发育
朵状三角洲——具有弧形海滩岸线
鸟嘴状三角洲 ——海滩砂或 障壁砂坝发育。 分流河道不发育。
潮控三角洲——潮汐砂坝发育
第一节 河控三角洲
一、沉积模式
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
1. 三角洲平原亚相:水面以上至分流河口。 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
(2)水下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的水下延伸。
沉积物:极细砂、粉砂,少有粘土 构 造:小型流水层理、复杂交错层理,变形构造发育,
无陆上暴露构造。 生 物:含水生生物化石。
(3)分流间湾
分流河道之间的海(湖)湾。较静水。 沉积物:泥,含泛滥沉积的粉细砂薄层。 构 造: 水平层理为主。 生物化石:水生生物。 垂向上:发育在前三角洲泥岩或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上。
6、平面上,扇三角洲较辫状河三角洲更靠近物源。
1.概念: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
2、简述: 三角洲的类型; 扇三角洲的沉积条件及与三角洲的沉积特征的区别; 辫状河三角洲的亚相、微相划分,主要的沉积特征;
3、论述三角洲的亚相、微相划分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各微相 的沉积特征
(4)分流河口砂坝微相 河口处,新月型、朵状、条状等。三角洲最主要的砂体类型。
沉积物:中厚层--厚层砂、粉砂。 结构:分选较好 构造:(向河口)槽状交错层理、砂纹层理;
(向海)浪成砂纹层理 垂向:明显的反旋回
指状砂坝
(5)远砂坝微相 河口砂坝前方靠海的部分,近浪基面。 沉积物: 粉砂,含细砂、粘土。 造: 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浪成交错层理、 生物扰动。
第十一章 三角洲相
一、概述
河流入海(湖)的河 口区 ,水流扩散,流速降 低,所携泥砂沉积于此, 形成顶尖向陆的沉积体。
(1)含油气盆地中最重要的沉积体系之一 (2)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研究的经典之作(1921--1944)
二、有关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学
1.流入水体密度大于蓄水体密度 ---浊流
2.流入水体密度等于蓄水体密度 湖泊三角洲
d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沉积物:灰、灰绿色水平层理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砂岩 (漫流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杂砂岩?应较辫状河发育)。
构造: 小型层理、变形构造常见。 垂向上:常被分流河道冲刷。
(3)前扇三角洲
浪基面以下。 灰色波状、水平层理泥岩、
粉砂岩,含介形虫等
化石。
4.垂向层序
b.水下分流河口砂坝
前提: 河道相对较稳定。
沉积物:砂为主,厚度较大,常与灰绿色泥岩互层。 结构: 分选较好。 构造: 平行层理、中小型交错层理、
低角度交错层理、无明显冲刷构造。
c. 席状砂 环绕于河口砂坝外缘,若水下分流河道迁移迅速,
可直接形成席状砂。 沉积物:砂岩、粉砂岩,层薄。 结构:分选较好, 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生物潜穴 垂向:逆粒序
决口扇 小湖泊
分流河道 小湖泊
决口扇
小湖泊 决口扇
小湖泊 决口扇
决口扇
决口水道
小湖泊 决口扇 小湖泊 决口扇 小湖泊
决口水道
分流河道
辫状河三角洲特点(于兴河,1995):
1、重力流沉积不发育; 2、介于扇三角洲和一般河流三角洲之间; 3、以块状砂砾岩和粉砂岩、平行层理砂岩、波状层理粉细砂岩、
为主。而叠瓦状砾岩、板状和槽状砂岩较少。 4、河口坝不发育。 5、岩相时空上变化大。
单个扇三角洲旋回表现为进积序列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地形坡降大,是三角洲的几~几十倍。 2.陆地方向为冲积扇,甚至直达山根。 3.岩性粗,砂砾岩发育。 4.水下河道更发育,但河口坝发育差。 5.常成群出现,纵剖面楔状,尖灭快。 6.面积相对较小,一般几~几十平方公里。
第三节 辫状河三角洲
(2)扇三角洲前缘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 和砂体发育区。
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
四个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道间、河口坝、 席状砂。
a.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陆上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向前变浅、消失,最主要的微相类型。 沉积物:砂砾岩、砂岩。 结构: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表现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构造: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层理,无暴露构造。 垂向: 多层叠置的正韵律。
二、相类型和相模式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区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的关键之一。
以典型的辫状河沉积为主,常见砾质,也有砂质。 有相对稳定的主河道
主要为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砂、砾岩,色杂。 结 构:分选较差 构 造:大型槽状、板状、平行层理,底冲刷。 剖 面:较宽、厚的扁透镜状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 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前缘的主砂体。 与陆上辫状河道特征基本相同,但粒度变细, 向前逐渐消失,有一定的心滩发育。
河口坝:
因水下河道频繁的侧向迁移, 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小。
岩性: (含砾)砂岩、粉砂岩。 构造: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垂向:反旋回
(6)三角洲前缘席状砂
河口砂坝受波浪、沿岸流的改造,围绕三角洲前缘 呈席状、带状展布。
沉积物:分选很好的砂。 构 造: 浪成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3. 前三角洲亚相 浪基面以下,静水。与正常海(湖)相沉积过渡。 沉积物:暗色粘土、粉砂质粘土。 构造:水平层理、生物扰动、上部沉积物的滑塌。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6)气候
影响沉积物的 类型(粗细、泥炭或盐类)、径流量的 变化。
(7)流量变化
洪水影响,年内变化快—粗屑的辫状河、扇三角洲; 径流大体稳定— 正常三角洲。
(8)沉积物的 生产量
高—三角洲大
(9)风
风成沙丘、波浪
(10)流域地形
影响粒度、分选
四、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按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强弱
W.E.Galloway (1975)的 分类:
三角洲的进积 概念:“同期异相”、“同相异期”
侧向加积、垂向加积
垂向层序:
在粒度旋回上
“细--粗--细”
三角洲的 建设阶段、 破坏阶段
三角洲的多旋回叠加
二、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第二节 扇三角洲
Holmes(1965) 最早提出此概念 Nemec,Stell(1988)《扇三角洲:沉积学和构造背景》
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
与曲流河、网状河沉积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差别在于分流河道与沼泽沉积发育。
2. 三角洲前缘亚相
海(湖)平面以下,浪基面以上, 三角洲沉积的主体地带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 分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向前逐渐消失。 具河道沉积特征。但沉积物略细。 砂体周围是水下沉积的泥岩、粉砂岩。
3.流入水体密度小于蓄水体密度 海岸三角洲
1 .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1)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2. 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 (1)河流的作用
(2)河水密度与海(湖)水密度的差异 河水密度 > 海(湖)水密度 重力流
(3) 盆地的水动力条件 弱,有利
(4) 河口区的水底地形 缓,有利
(5) 构造运动 稳定,有利
三.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水动力特征
继承了冲积扇的特点:多以事件性洪流沉积为主,包 括牵引流、泥石流、漫流沉积。
海相环境受波浪、潮汐 等的控制。
2.沉积物的成份和结构
砂砾比例大,结构、成份成熟度低
3.亚相类型和特征
三个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即:扇根、扇中沉积,常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杂色泥岩 构 造:平行、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成层性差
(1)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源,主要发育于水下或完全 发育于水下的楔形(牵引流)沉积体。
(2)是活动的冲积扇与水体(湖、海)之间的沉积体。 注:以牵引流沉积为主
冲积成因砂体类型与湖岸线位置示意图 吴崇筠(1989)
扇三角洲(主要为靠山型,包括所谓的水下冲积扇)
二、 扇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和位置
条件:湖盆边缘直接临近高差大、坡度陡的隆起区。 位置:常与同沉积期大型断裂带相伴。
Mcpherson(1987)提出,指辫状河前积到湖、海中 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曾属于扇三角洲,但)因为辫状河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联系。 陆相盆地中很常见。
一、发育的地质背景
介于扇三角洲与正常三角洲之间,可发育于盆地缓坡、 长短轴方向,坡度较扇三角洲小。
在陆相盆地中与扇三角洲可以发生时空转换。
与扇三角洲的 主要区别:
1、扇三角洲的重力流沉积相对较发育。
2、扇三角洲的分流河道为粗粒辫状河,砾岩发育;而辫状 河三角洲多为细粒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
3、扇三角洲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相对较低。
4、扇三角洲以快速沉积的层理为主;槽状、板状交错层理 不如辫状河三角洲发育。
5、扇三角洲的垂向层序、粒度变化更快。
远砂坝: 河口坝的末端, 岩性:薄层细、粉砂岩。
席状砂: 连片分布,源于波浪改造 或河道迁移。 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分选、磨圆较好 垂向反韵律 或复合韵律
水下分流河道间:
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漫溢沉积, 岩性: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含泥粉砂岩。 构造:水平层理、小型沙纹层理
分流间湾 决口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