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相沉积学-第四章:湖泊三角洲体系

陆相沉积学-第四章:湖泊三角洲体系


3、前三角洲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外缘,是三角洲
中最细物质的沉积区,面积广,以细粒沉积为主,夹薄层 粉砂岩,常含滑塌浊积岩透镜体。
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垂向演化序列(据赵澄林等,1992)
三角 洲- 滑塌 深水 浊积 扇沉 积体 系模 式图
据信荃麟, 1988 滑 塌 深 水 浊 积 扇
分支河道
三 角 洲 前 缘
在物源供给充足,三角洲 朵体节节向湖推进的情况下, 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垂向演化总 体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反旋 回序列。
其中,前三角洲-三角洲 前缘呈次级反旋回;三角洲平 原以正旋回为特征。
黄骅湖盆三角洲沉积的垂向 演化序列(据郑浚茂等,1988)
河口坝(2901.18m)
河口坝(2907. 80m)

91
东 营 组
远砂坝(2958.46m)源自水下分流河道底砾 岩(3013.91m)
水下分流河道底砾 岩(3012.91m) 远端坝 (2939.64m)

86
河口坝 (2433.66m)
沙 三 段
水下分流河道 (2993.14m)
三、三角洲体系 的垂向演化序列
重 力 流 水 道
歧口凹陷湖泊 三角洲体系
发育于东营组,岩芯观 察主要见前缘相沉积, 包括水下分流水道、远 砂坝、河口坝等微相类 型。 1. 水下分流水道表现为底 冲刷、底部含扁平泥砾、 具下粗上细正旋回特征 的大型交错层理中-细 砂岩组成。 2. 河口坝由灰白色波状交 错层理、波状层理细砂 岩夹砂质泥岩、泥岩组 成,呈下细上粗、顶部 含泥砾的反旋回特征。 3. 远砂坝主要由深灰-褐 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薄 层细砂岩组成,波状层 理发育。
2、三角洲前缘相:是砂体的集中发育带。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四种砂体类型。 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其底部 冲刷;之上有磨圆状泥砾和少量砾石;向上发育平行层理、中小型 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周围为浅灰-灰绿色泥岩,含浅 水生物化石。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钟型。 河口坝沉积由于受波浪和岸流的簸选,砂质纯净,分选好。砂 层底部多为渐变、且呈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发育波状层理、小型交 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中-高幅漏斗型-箱型 组合。 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较远的部位。主要沉积粉砂和少量的粘 土,以水平层理为主,亦具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 复合层理,沿层面分布较多的植屑和碳屑,生物潜穴和扰动构造发 育。 席状砂是河口砂坝和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受波浪簸选和改造、 沉积于河口砂坝前部或侧翼的大片薄层状砂层,与浅湖泥岩互层, 韵律性不明显或呈反旋回。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高幅指状。
二、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划分为三个相带: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 三角洲相。 1、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的水上部分,顶端从河 流第一分流点开始至湖岸水边线。主要沉积为河道砂质沉 积和河道间漫滩(分支间湾等)细粒沉积。 河道呈弯曲度较小的分支状,其底部常存在滞留砾石 和泥砾,向上粒度变细,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及各类交错层 理,类似河流相,但规模小,厚度亦较薄。 漫滩地区因离湖近,地下水位高,易于生长植物,除 粉砂和泥质沉积之外,经常有碳质页岩和煤层沉积,成为 三角洲平原的一大特点。 三角洲平原相电测曲线多表现为中幅箱型或钟型。
湖泊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是湖盆内储层砂岩的富集 体,也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一、概述
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入湖形成的陆缘碎屑体 系。主要分布在滨湖至浅湖水域(也可延伸至半 深湖)。 湖泊三角洲的发育受河流与湖泊的共同作用, 其基本特点与河流入海形成的三角洲相似。但由 于湖水作用的强度和规模比海洋小得多,且没有 潮汐作用。因此,湖泊三角洲主要为河控三角洲。 但在一些小河形成的小型三角洲或间歇性河 流形成的三角洲具有浪控三角洲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