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选线

第六章 选线


(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1.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 2.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
时,一般应绕避;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 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并采 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确定。
(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时,要处理好充分利用旧
直穿峡谷的路线的布设方法
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
2)硬开石壁
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
利用下游支沟或平缓的山坡展线下降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
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 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作用,与沿线工 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 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 4.设计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 响 5.其它如与沿线风景、旅游、名胜区的联系
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4.选线时应保护原有自然状态,路线与周围环境、 景观相协调,处理好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注意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对于不 良地质地段和高填深挖路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7.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根据地形、地物、自 然环境选择合理路幅。
2)路线遇到河湾时路线布设方式(如图6-
14b): (1)沿河绕行 路线迂回,岸坡陡峭,路基防护工程量大, 路线安全条件差。 (2)建桥跨河 裁弯取直,路线短,安全条件好。 (3)改移河道 裁弯取直,路线短,安全条件好。
个别有宽浅河滩的线方案选择示例
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
防护工程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
沥青
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
一、平原区路线特点 平原地区,地面起伏不大,除泥沼、盐渍上、河谷 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一般多为耕地,且 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因此,平原区 选线主要是克服平面障碍。 平原区路线基本是短捷顺直。选线时,先把路线必 须经过的地点作为大控制点;在大控制点间进行勘 查,确定哪些可穿,哪些可绕,从而建立一系列中 间控制点,穿越大多数控制点,在转折处进行平曲 线设计,并注意平纵配合。平原区路线尽量采用较 高技术标准,以便将来提高公路等级时能从份利用 原有路基、桥涵等工程。
可在河滩布线,起到护田造田的作用。但应 注意路基的防护和加固,防止水流对路的冲 刷。 个别突出的山嘴:采用切嘴填湾的办法来处 理。布设路线时应注意纵向填挖平衡,不要 使大量废方弃置河中,堵塞河道。 高等级公路,遇山嘴或河湾地形,以取直线 为宜,以争取较高的线形;低等级公路,应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

二、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不占或少占高产田。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 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
过时,应争取靠河岸布线,利用公路的 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1.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
第六章


线

第一节 概
定义:选线是在路线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 行,经济上合理,满足使用要求的道路中线的过程。 一、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对路线的各个方案进行 论证、比选,从而确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时要考虑技术指标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做到行车安全、舒适,满足技术指标,造价低;
1. 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大桥原则上应 服从路线总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桥路综合 考虑。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 流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 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顾桥位,不顾线形;二是只 顾线形,不顾桥位。 2.中、小桥和涵洞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3.路线经过洪泛区时,对桥涵和路基要留有足够的 孔跨和高度,以免造成洪水淹没农田和村庄。 4.路线跨河修建渡口时,应在路线走向基本确定后 选择渡口位置。
3.桥位选择 1)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跨主流(跨河换岸) 跨支流 2)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 路线跨越主河,除考虑桥位本身水文地质条 件外,还要注意桥头路线的舒顺,处理好桥 位与路线的关系。跨河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 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
个别突出山嘴路线布设
3.陡崖峭壁河段 路线通过陡崖峭壁河段,有绕避和穿过两种
路线布设方案。 绕避的两种方法: ①翻上峡谷陡崖顶部选择有利地带通过 ②另找越岭路线 不宜采用绕避的情况: 崖顶过高,不宜翻崖顶绕避 峡谷不长,只要不是无法通过,翻越崖顶和 越岭绕避均不宜采用。
(1)从支河(沟)口直跨
(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二)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
1.开阔河谷
1)沿河岸
坡度均匀、平缓,线形好,临河一侧受洪水
威胁,须做防护工程。 2)靠山脚 路线略有增长,纵断面会有起伏,但可不占 或少占良田,是常用的一种布线方法。 3)直穿田间 线形标准高,但占田最多,除高速公路和一 级公路外,一般不宜采用。
路与积极改造旧路的关系。 2.一般情况下,当旧路改建为一级、二级公 路时,尽量利用旧路。 3.当新建公路为高速公路时,一般保留原有 道路作为辅道。
(六)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路线应尽
可能靠近建筑材料产地,以减少施工、养护 材料运输费用。
第四节
山岭区选线
山岭区特征:山岭地区,山高谷深,陡坡流急,
(2)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
(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 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
不可避免时,中、小桥可考虑设置斜桥以改善 桥头线形;如为大桥,当不宜设斜桥时,宜把 桥头路线做成杓形或布置一段弯引桥,或两者 兼用,总之,桥头曲线要争取较大半径。
3)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一)路线布局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
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用,支沟
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不易被 水流冲刷或冲刷较轻的一岸。需要展线时, 应选在支沟较大、利于展线的一岸。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 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
择阳坡和迎风的一岸。 (3)考虑居民点分布、城乡建设、工农业 发展和其它交通、水利设施相配合 除国防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外,路线 应尽可能选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工矿企 业所在的一岸,以方便群众。有时防止拆迁 大量,也可跨河避绕。此外,选线时还要尽 量做到少占农田。
2.路线高度
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有
低线和高线两种。 (1)低线: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 全高度)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 胁的路线。 ①低线的优点:易争取到较高标准,路基土 石方工程较省,边坡低,易稳定;路线活动 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 地形、地质;便于在沟口直跨支流,必须跨 越主流时也较易处理。 ②缺点: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
2.山嘴或河湾 选线时应做沿河绕行和取直线方案的比选。
1)路线遇到山嘴时路线布设方式(如图6-
14a): (1)沿山嘴自然地绕行 线路长,在坡度受限路段有利于争取高度, 易受不良地质的危害和河流冲刷的威胁。 (2)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 路线短而顺直,安全性好。若隧道较长,则 应全面分析,综合比选。若取直方案和绕行 方案工程量相等或接近时,以取直方案为宜。
(2)高线: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
洪水威胁的路线(山腰线),一般多用在利 用大段较高台地,或傍山临河低线易被积雪 掩埋以及为避让艰巨工程而提高线位等情况。 ①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 ②缺点:线形差,工程大;遇缺口时,常需 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此外如避 让不良地质和路线跨河,都较低线困难。 (3)综合评价: 一般讲,低线优点较多,在满足规定频率的 设计水位的前提下,路线越低工程越经济, 线形标准也越高
野外调查的内容
(1)落实各“据点”的位置,路网中规划的控制 点必须变动的,报有关部门审定。 (2)对路线、大桥、隧道均提出推荐方案。 (3)分段提出采用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意 见。 (4)通过比较,提出路线必经的控制点。 (5)分段估算各种工程量。 (6)筑路材料调查。 (7)其它如沿线民族习惯、生活供应、运输条件 等的调查。 4.整理调查成果,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 制或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第二节 路线方案选择
一、路线方案拟定
就是定出路线的起讫点和走向。一条路线起 点和终点以及必须穿越的重要城镇和地点, 我们称为“据点”。把这些“据点”连接起 来就是路线的总方向。再在两个“据点”之 间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最优的路线,从而 就把整个路线的走向就确定了。
二、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2.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
在小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 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 能的路线走向。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推荐 方案。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 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 案。
土层薄、岩层厚、地形复杂,山脉水系清晰。 因此,山岭区选线要么顺山沿水,要么横越 山岭。 山岭地区路线的划分:沿溪线、越岭线、山 脊线。
一、沿河(溪)线
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溪)岸布置
的路线。 自然条件特点: (1)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 窄;河流多弯曲,两岸开阔处常有较宽台地, 多是山区仅有的耕地。 (2)河谷地质情况复杂,常有滑坍、岩堆、 泥石流等病害。 (3)山区河流,平时流量不大,如遇暴雨, 则已出现洪峰流量,危害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