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纸上定线

第六章 纸上定线


Email:GL15@
X N X A X AN 39455000 682 39455682(m)
YN Y A Y AN 4418000 556 4418556(m)
Email:GL15@
2、精细采集法 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应考虑图纸变形。在图上 量算坐标方法同前,只是在量算N点相对于A 点的坐标增量时,应分别顾及图纸的伸缩变形。
第六章 定线
定线:在选线布局的基础上具体定出道路中线位置的过程 定线的任务:在选线布局阶段选定的路线带范围内,根据选定的技 术标准,结合细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安全、环保、 美观、地方建设等要求,定出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
定线方法:纸上定线、直接定线、航测定线。
纸上定线适用于技术标准高或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有条件时均 应采用纸上定线(地形图上室内定线,然后把纸上路线敷设到地面 )。 直接定线适用于标准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现场直接定出路 线中线的位置)。
Email:GL15@
2、分析地形,拟定各种可能的走法。
在地形图上仔细研究主要控制点间的地形、地质情况, 选择有利地形,拟定路线各种可能的走法。
Email:GL15@
3、定导向线
1)求平距,定坡度线(匀坡线)。 坡度线作用:验证了一种走法的成立。具有均匀坡度,但 它没有考虑地形的利用和障碍物的避让。
Email:GL15@
④路线跨越沟谷时,需要设置桥涵,故导向线不必降至沟底,
可直接向对面引线,预留因设桥涵所需的路堤高度。路线 穿过山嘴或山脊时,需要开挖路堑或设置隧道,导向线也 不必升至山顶,可直接跳过山嘴或山脊,根据路堑深度或 隧道标高,确定跳过几根等高线,以便决定在山嘴或山脊 对侧的哪条等高线开始绘制导向线。
Email:GL15@
……重复以上步骤,设计下一段线路,直至设计终点。 8.桥涵及其它单项工程的布置
Email:GL15@
二、山岭区定线方法 (一)定线要点
1.用足平均坡度(同时适当留有余地),争取高度,不 无谓地展长路线。 2.展线地段若无特殊理由,一般不应采用反向坡度,引 起路线不必要的展长。
Email:GL15@
①如果设计的纵断面合理,当形成了相当长的高填 方,这时为减少填方高度,应在平面图上把路线 向山坡上方或较高地势方向移动,反之,若出现 相当长的深挖方时,应将路线向山坡下方或较低 地势方向移动。
Email:GL15@
Email:GL15@
坡度线
定匀坡线
Email:GL15@
2)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 导向线具有分段均匀纵坡,并利用了有利地形,避开 了不利障碍。
Email:GL15@
定导向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导向线应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并使导向线趋向前方的控制 点。 ②导向线要顺直,无急剧的转折,在化直后能满足路线平面 要求。
Email:GL15@
A
不良地质 B
Email:GL15@
Email:GL15@
(3)推荐半径和缓和曲线 ①由E值控制 ②由T长控制 ③由曲线长控制 ④无控制
Email:GL15@
新做法-曲线法
先定圆曲线,然后求算缓和曲线
Email:GL15@
4、修正导向线
1)试定平面和纵断面。 2)定修正导向线。
修正导向线具有理想纵坡,不填不挖的折线。
Email:GL15@
Email:GL15@
修正导向线的目的是根据等高线平面图和路线纵 断面,修改平面位置,减少填挖方数量。具体应 用时可以参照下列办法进行:
Email:GL15@
6.根据地面起伏、地面横坡、地质条件和规范有关规定, 进行纵断面设计,定出各个坡段长度(一般取50m的整倍 数)及坡度大小,计算变坡点处的设计标高,绘出设计坡 度线。
Email:GL15@
7.通常在定出一段平面后,紧接着设计纵断面。在试定出 3~5km路线后,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判别路线是否合 理。经过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Email:GL15@
④ 沿河路段:设计标高由设计洪水位控制,高出 设计洪水位0.5米 2、纵坡设计方法
Email:GL15@
定线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在地形图上采集数据 (一)量算坐标 1.直接采集法 当交点前后直线方向和位置限制不严,或对精 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此法。
Email:GL15@
3.一般应从困难地段向平易地段展线。(从有控制地段 向无控制地段;从控制严格地段向一般控制地段展线)
Email:GL15@
(二)定线方法和步骤
1、判断是否需要展线 若连续3km以上的地面平均自然坡度大于设计道路的平 均纵坡(5%~5.5%),则考虑展线,否则不需要展线 或只有局部地段需要展线。 如果不需要展线,定线方法参见平原微丘区。 如果需要展线,则进入下面的步骤。
Email:GL15@
4.计算曲线要素和路线里程,在地形图上定出曲线的直缓 点和缓直点并画出整个曲线。标示出各公里桩、百米桩和 主点桩。
Email:GL15@
5.按里程及地面特征点(设加桩)的标高,以规定的比 例尺绘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在纵断面图“直线及平 曲线”栏按里程绘出平面示意图,曲线内侧填注曲线 要素。
②如直线地段原设计坡度合理,开始时路线纵断 面具有合理的填挖高度,随着路线里程延长, 填挖方越来越大,应将填挖高度大的一端向地 形较高或较低的方向移动,以减少填挖方。
Email:GL15@
Email:GL15@
③直线地段填挖高度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为减 少填挖方,应在最大填挖高度地段增设曲线。
Email:GL15@
定线步骤
(1)徒手绘出路线大概位置 (2)用圆曲线弯尺拟合徒手绘制的图形,将其分解成一系 列圆弧和直线单元 (3)采集圆曲线上两个点的坐标 (4)配置缓和曲线 受限不严时直接读取 图解采集坐标的方法 严格受限时引测坐标
Email:GL15@
Ah 68.2 (X D X A ) 10000 679(m) AD 100.4
X AN
Email:GL15@
3.计算偏角和交点间距,根据交点位置处的实际情况, 分析该平曲线半径的控制因素并选配平曲线半径和缓 和曲线长度。
推荐半径时应考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地形地质 特点和有关技术经济要求。平曲线半径一般受曲线内侧障碍物和 切线长控制。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控制因素反算平曲线半径。
Email:GL15@
回旋线参数的确定
回旋线尺法、回旋线曲线表法、试算法、解析法
试算法和解析法的基本思路: 由几何图形求得的圆曲线与直线之间的距离应与 按回旋线数学公式求得的内移值相等
Email:GL15@
D
L L p 24 R 2384 R 3
Email:GL15@
第一节 纸上定线
一、平原微丘区定线方法 (一)定线要点
1、路线应短直,如离开短直方向,必须有足够的依据
为了绕避障碍而使路线偏离短直方向时,必须尽早绕避前方的障碍, 尽量减少曲线数目,并力求减小偏角。
Email:GL15@
2、路线绕避山嘴,跨越沟谷或其它障碍时,一般应使曲线 交点正对主要障碍物,使障碍物在曲线的内侧并使其偏角 较小
Email:GL15@
(二)定线操作步骤 1.认真分析路线走向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及建筑 物和其它地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中间控制点及其 可活动的范围。 若沿线有需要跨越的河流,应估算桥梁的长度, 如果是大桥或特大桥,跨河位置应作为控制点。
Email:GL15@
2.通过或靠近大部分控制点连直线,交汇出交点。 定出交点后应做以下分析工作(不可或缺): 分析前后直线的合理性 如该直线是否会引起大量建筑物拆迁? 是否经过了大面积水田或不良地质地区? 前后直线长度是否过短?… 若不合理,应根据控制点的可活动范围调整个别控制点位 置后重新穿线或调整穿线方案。
Email:GL15@
1)过待求点N作纵、横坐标线的平行线,可得到 这两条直线与纵、横坐标线的交点e、f和g、h; 2)利用图廓内纵、横坐标格网上的坐标注记,在 图上直接读出待求点N所在的那一坐标方格左下 角A点的坐标。 如XA=39455、YA=4418。
Email:GL15@
Email:GL15@
③将各横断面上路线可能左右移动的控制点(如P、 Q)按相应的里程和比例尺点回到平面图上,连 接各控制点,可得到在平面图上路线可能移动的 带状合理范围。
Email:GL15@
5、定线
定线是在导向线(或修正导向线,视地形复杂程度而定) 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平面图上路线可能移动的合理范围内, 参照各横断面上的最佳位置,重新设计平面,修改后的平 面在两端和原路线妥善连接,就可以得到在平面、纵断面、 横断面上都比较合理的路线中线位置。
Email:GL15@
1)定平面线形 传统做法-直线型方法
先定直线,穿出交点,由控制条件确定圆曲线, 再确定缓和曲线。
Email:GL15@
穿线的依据 平原区以控制点为依据,山岭区以导向线(或修 正导向线)为依据。 步骤 (1)穿线 (2)交点坐标采集(直接采集、间接推算)
Email:GL15@
3、路线应少占农田,特别是高产田。路线位置和施工取、 弃土要结合农田规划、灌溉、交通等情况,尽量做到绕避 农田(或经济作物区)
4、力争减少路基填土高度 5、路线应尽可能采取较高的平、纵面设计标准,路基应保 持一定高度,在充分满足桥涵及其它建筑物高度的条件下, 适应地形起伏,以节省工程。同时还应为提高行车速度, 节省运营费用,提高运营指标创造条件。 6、正确处理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Email:GL15@
③如果两脚规的张开度(定线步距)a小于等高线平距,表示 定线坡度大于局部地面自然坡度,路线不受高程控制,即 可根据路线短直方向定线。遇到等高线平距小于a的地段, 再继续绘制下一地段的导向线。但地形变化无常,等高线 有疏有密,这时不必严格按步距引线。然而要使总的步距 数和跨过的等高线数相等,这样,整个路段的平均纵坡仍 然接近定线坡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