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1)
基本概要 (2)
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研究 (3)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研究 (4)
板蓝根的提取 (5)
板蓝根注射液的研究 (7)
板蓝根的质量分析 (8)
板蓝根的临床应用 (9)
板蓝根的不良反应 (10)
实验设计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板蓝根的研究
摘要
通过相关资料,如:对板蓝根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相关的研究论文、期刊,及相关的医药杂志报纸等对南北板蓝根的植物形态、性状等进行鉴别,并对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同时,通过各种实验与研究也将板蓝根注射剂应用于临床上,但不良反应颇多。
因此,应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展相对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解决板蓝根注射液安全用药的相关问题。
板蓝根的质量与其生长年限、采收季节有关,通过控制相应的生长条件可得到更优质的产品。
【关键词】板蓝根、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基本概要】
1、植物名称板蓝根又分北板蓝根、南板蓝根。
2、植物的形态板蓝根科别为十字花科,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广泛的运用,习称“北扳蓝”,另一种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在华北地区级西南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习称“南扳蓝”。
崧蓝的形态特征如下:
(1)植株特征为二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无毛。
一年生植株不高,40-80厘米;二年生者(多留种)植株较高,50-130厘米。
(2)根为直根系草本植物,根系不太发达,有分支,主根呈圆柱形,直径0.5-1.2厘米,肉质肥厚,灰黄或白色,基部光滑、无毛,多木质纤维化。
(3)茎茎直立,略有棱,上部近顶端多分枝,稍带有白粉霜。
(4)叶单叶互生,茎基部生叶,呈倒长卵形至距圆倒披针形,肥厚,呈蓝绿色,无柄,先端钝圆,基部渐窄,全缘或略有锯齿,茎生叶呈距圆状形,长6-9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圆,叶的基部呈耳垂形半抱与茎生,全缘或略具不明显的轮距齿样,具白粉,尖端略尖。
(5)花花黄色,四瓣式,十字形,直径3-5毫米,数朵组成复总状花序。
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
(6)果实(种子)果期在5音乐下旬至6月下旬,呈短角果、距圆形,扁平,顶端钝圆凹缺或全截形,边缘有翅,长约1.7厘米,宽约4-7毫米,无毛,有短尖,基部渐窄,种子通常1粒,偶有2-3粒,呈长椭圆型,褐绿黑色,长2-3毫米。
3性状鉴别、北板蓝根:横截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黄色,类圆形,直径约80微米,有木纤维素,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南板蓝根:横断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
皮部宽广,外侧为数列厚角细胞;内皮层明显,可见石细胞;韧皮部较窄,韧皮纤维较多。
细胞均木化,导管单个或2-4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广,髓部细胞类圆或多角形,偶见石细胞,薄壁细胞中含有椭圆形钟乳体。
3、用量 9~15克
4、性状差异
板蓝根南板蓝根
根形圆柱形类圆形
表面浅灰黄色、浅棕色、有纵皱波灰棕色,具细纵纹
质地质略软质硬而脆
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木部灰蓝色至浅黄褐色,中央又髓
性味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气微,味淡
5、用途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中医上,一般用来它治疗咽喉肿痛、上火、痄腮、风热感冒。
现对板蓝根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质量分析及提取方法等的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 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研究
板蓝根研究在早期实验中发现,对体内抗病毒及体外抗病毒研究板蓝根药材提取物都显示出抗流感病毒、抗腺病毒活性。
经溶剂法和各种色谱方法,对抗病毒活性部位进行了提取分离,从中得到了10个化合物,通过谱学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其中7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1.1 成分化学
1.1 有机酸类化合物有吡啶三羧酸,顺丁烯二酸,2-羟基-1,4-苯二甲酸和羟甲基糠酸。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1 吲哚类生物碱2,5-羟基吲哚,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碃和(E)-二氧羟苄吲哚酮。
1.2.2 喹唑类生物碱
1.2.3 其他生物碱依靛蓝双酮。
1.3 微量元素K,Ca,Mg,Zn,Fe,Cu,Mn,Pb,Hg,Ce,Co,Ni,Cd,和As,其中Ca,Mn,Zn,Fe含量较丰富。
1.4 其他化学成分板蓝根中还含(+)异落叶松脂醇、2-羟基-3-丁烯基-硫氢酸酯、1-硫氰酸-2-羟基-3-丁烯、5-羟甲基糖醛、正丁基-β-D吡喃型果糖。
2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内毒素作用
板蓝根内毒素作用在1982年就有文献报道,近期刘石海等又提取分离并筛选出F0227部位为抗内毒素活性部位,初步确认F02007成分为活性指标成分[1],并且证实F022部位对于内毒素诱生炎性介质(T N F-α,IL-6)有抑制作用[2]。
吴晓石等从板蓝根中分离出31个化合物,其中3-(2,-羟基苯酸)-4(3H)-喹唑酮、丁香酸、邻氨基苯甲酸、水杨酸、苯甲酸具有体外抗内毒素活性,丁香酸有半体内抗内毒素作用。
其中,水杨酸(10umol/L)可显著抑制LPS诱导HL-60细胞释放IL-8,抑制率达82.67%[3]。
据报道,分别采用LPS预刺激、LPS后刺激、LPS与板蓝根多糖同时刺激J744 a 1小鼠巨噬细胞株,分离核蛋白,等量分析N F-kB与DNA结合活性,发现板蓝根许多糖在上述3种情况均可抑制LPS刺激引起的N F-kB与DNA结合活性的升高[4]。
2.2 抗病毒作用
无国学者孙广莲等自崧蓝中得色胺酮,经研究表明其对羊毛状小胞子菌、短发癣菌等七种皮肤病真菌的最低抑制菌浓度为5lg/ml。
对柯萨奇B3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孙广莲等以MTT法检测50%中药板蓝根煎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抗病毒效应,发现板蓝根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HCMV中药[5]。
此外采用血凝滴法证明板蓝根对流感病毒在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及预防作用上的有效率分别为100%,60%,70%。
2.3 抗肿瘤作用
梁永红等采用MTT法测定板蓝根二酮 B 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及卵巢癌A2780细胞及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药物的诱导分化作用,PCR-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板蓝根二酮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及卵巢癌A 2780 细胞的增殖,并且有诱导分化、降解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转化的能力。
2.4 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