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复习课

琵琶行复习课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做完本课的练习(老师会发到 群里)。
参考答案: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 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 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 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 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悲哀。
实在的分数
(一)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 3.“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 子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
音乐描写的特色
• 1、运用比喻、通感:8个比喻。 •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
嘈、切切。 • 3、侧面描写。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音乐的古诗文鉴赏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 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
•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 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 、思乡、孤寂之感。
《琵琶行》 复习课
揭示目标
1、系统学习古诗词写声音的方法; 2、体会古诗词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 4、复习课文,解决部分理解性默 写。
优美的旋律
琵琶女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倾诉悲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漂泊沦落之凄凉
鉴赏指导
答 (1)什么形象;

构 成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课堂示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什形么象形。象 1、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 的物苦,寒突与出孤了寂 一。 位而 具通有过坚“忍蓑不笠拔翁、”卓“然独独钓 立江 、形雪 清象” 高的孤勾特傲画征的人 品格的人物形象。
2.《琵琶行》第二段(略)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4.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宋•苏轼《赤壁赋》
清脆高亢 愁怨绵长
直接描 比喻(以声喻 比喻,拟 比喻,直接
写、侧 声,以形喻 人,夸张, 描写和侧面
面烘托、 声),拟声词,侧面烘托 烘托
场面描 侧面烘托,情

景交融
如意的环境
谁解风物意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别时茫茫江浸月”
3.“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绕船月明江水寒” 5.黄芦苦竹绕宅生”
抒情(或思考)作铺垫/引出下文…… • 二、中间写景句的作用 • 内容:明确诗句的内容或景象和传达的情感,简明翻译。 • 结构:与标题、前后诗(词)句形成呼应、抑扬对比、转
折,为……作铺垫。 • 三、结尾写景句的作用 • (1)明确手法:以景结情 • (2)描摹画面,点明景物特点 • (3)点明情感(愿望,志向等) • (4)效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_江__州__司__马__青_衫__湿___”作侧面描写。
2.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
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曲__罢___曾__教__善__才__服___, __妆__成__每__被__秋___娘__妒__。
本节总结
1、优美的旋律—写声音的方法 2、如意的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 3、多情的人物—人物分析的方法 4、实在的分数—理解默写的重要
3、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
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鉴 赏 指 导2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把 握
(2)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



例题分析二.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 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 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 》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 月光里,凄美哀人。
景物在诗词结构中的作用
• 一、开头写景句的作用 • 内容:(1)点明时令、地点 (2)借景抒发……的情 • 结构:(1)点题(2)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3)为下文
【分析】
(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 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 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 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 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 了。
(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 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例、(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 •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 晁补之 •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 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急切愉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青年时代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春风得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命运变化之痛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幽愁暗恨的宣泄
古诗文音乐(含声音描写)比较鉴赏
篇目 《 易 水 《琵琶行》 《 李 凭 箜 《赤壁赋》
项目 送 别 》
篌引》
乐器
情感 基调
表现 手法
古诗文音乐(含声音描写)比较鉴赏
篇目 《 易 水 《琵琶行》 《 李 凭 箜 《赤壁赋》
项目 送 别 》
篌引》
乐器 筑
琵琶
箜篌

情感 基调
表现 手法
慷 慨 悲 悲愤凄苦 壮
(二)
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 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
写的句子是_主_人__忘__归__客__不__发______;第二次当
“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_东__船__西_舫__悄__无__言___,__唯__见_江__心__秋__月__白___”来
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 作者又用“满__座__重_闻__皆__掩__泣__,座__中_泣__下__谁__最__多_,
多情的人物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 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 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 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 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 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 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 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