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胎漏、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胎漏、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方案
怀孕以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酸、腹痛、小腹胀坠等现象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如先感胎动下坠,继而有轻微的腰酸腹胀,或阴道有少许出血者,称“胎动不安”。

在现代医学中统称“先兆流产”。

胎动不安还包括先兆早产。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

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其胎便可正常生长发育。

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病。

导致冲任不固的机理,则有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

一、气血虚弱平素体弱,脾胃久虚,中气不足,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奉于心而生血;或久病、大病之后,身体衰弱,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而致胎动不安或胎漏等证。

二、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孕后不节房事,或坠胎小产数伤肾气,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因而导致胎动不安或滑胎。

三、血热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元,若阳气偏盛,则阳盛者;或孕后得热病,热邪内盛,下扰血海,迫血妄行,损伤胎气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四、外伤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影响冲任,以致不能养胎、载胎而发生胎动不安。

[诊断要点]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或有小腹疼痛、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囗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鉴别诊断]
与激经、胎殒难留、胎死不下、妊娠腹痛、异位妊娠、鬼胎相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治法以安胎为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气、固肾、养血、清热等法。

如阴道下血过多,小腹坠胀加剧,甚或胎儿已死腹中,不宜再安者,应及时促其流产。

若胎已坠出,则按产后处理。

一、气血虚弱
主要证候:妊娠初期,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面色晃白而心悸气短,或腰酸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重按乏力。

证候分析: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以致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气虚阳气不布,故神疲肢倦,心悸气短,面色晃白。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胎失所载,故腰酸腹胀。

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疗原则: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方药举例:胎元饮(《景岳全书)> )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
本方以人参、白术、炙草、黄芪益气健脾。

白芍、熟地、阿胶滋阴养血。

杜仲固肾安胎。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熟地、阿胶补而不滞。

二、肾虚
主要证候:妊娠期中,腰酸腹坠,或见阴道下血,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坠胎,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胞脉系于肾,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养,因而胎动不安,腰酸腹坠,或阴道下血。

肾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晕耳鸣。

肾与胱膀相表里,肾虚则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甚至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虚之候。

治疗原则: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举例: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白术。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方中菟丝子补益肾精。

桑寄生、续断固肾强腰以系胎。

阿胶养血止血。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全方重在补肾益气,固摄冲任,则胎自安。

优化:若小便失禁者,再加益智仁温肾固涩。

如多次滑胎者,宜在未孕之前,进行调治,可用补肾固冲丸:菟丝子240克续断90克阿胶120 克鹿角霜巴戟杜仲枸杞各90 克当归60 克党参120 克白术90 克砂仁15 克熟地150 克大枣(去核)50 枚蜜丸。

服法:一日3 次,每次6 克,月经期间停服,以2 个月为一疗程,可服1~ 3疗程。

方中菟丝子、续断、巴戟、杜仲补肾固冲。

当归、熟地、枸杞、阿胶滋阴补血。

党参、白术、大枣补气健脾。

砂仁理气温中。

全方有补肾固冲,养肝益气补血之功。

也可用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
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熟地黄川芎白芍白术炙甘草砂仁糯米
服法:有孕后每隔三、五日进一服,服至屡次坠胎月份。

有热者,倍加黄岑,清热安胎。

脾胃虚弱者,重用砂仁,理气安胎,少用黄芩防其苦寒伐胃。

三、血热
主要证候:妊娠胎漏下血,色鲜红,或胎动下坠,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血海不固,故胎漏下血而色鲜红,或胎动下坠。

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

热伤阴津,故手心烦热或兼潮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而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均为阴虚血热之象。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举例:保阴煎(《景岳全书》)加苎麻根。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续断甘草山药
方中生地、熟地滋阴养血。

白芍益血敛阴。

黄芩、黄柏清热泄火。

续断固肾系胎。

山药补脾益血。

苎麻根凉血止血,兼能安胎。

全方有滋阴凉血,清热安胎之效。

下血多者加阿胶、旱莲草养阴止血。

胎动甚加菟丝子、桑寄生固肾安胎。

四、外伤
主要证候:妊娠受伤,胎动下坠,腰酸,腹胀,甚或胎漏下血,舌正常,脉滑无力。

证候分析: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冲任不固而致胎动下坠;腰酸腹胀,甚或胎漏下血。

脉滑无力亦为气血俱伤之征。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固摄安胎。

方药举例:圣愈汤(方见《月经病·痛经》)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方中四物养血和血。

人参、黄芪补气。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固肾安胎。

若下血较多,胎动甚者,去当归、川芎,加艾叶炭、阿胶养血止血,安胎。

[特色疗法]
中成药
1.肾虚:保胎灵
2.脾肾两虚:滋肾育胎丸
3.肾虚血热:孕康囗服液
4.气血虚弱:保胎丸
中药颗粒剂:汤药改为颗粒。

[调护]
1.注意休息,卧床休息,左侧卧位,抬高臀部,禁止性生活。

2.宜清淡、高营养饮食。

3.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4.预防感冒,合理睡眠。

5.注意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观察腹痛规律、出血量及排出物。

6.保持外阴清洁。

7.观察胎心、胎动情况,有异常及时处理。

[难点分析]
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一般经治疗后,能继续妊娠,但亦有安之无效而导致流产或不全流产者,则宜以去胎益母为要。

不全流产在临床上往往可因大量出血而致休克,必须在抢救休克的同时,立即排空宫腔内容物,使瘀去而血止。

若胎漏发生在妊娠中、期,则类似于西医学的前置胎盘,诊疗中应高度重视。

[疗效评价]
2010年经中医辨证治疗胎漏、胎动不安68例,无效2例,有效率97%,治愈率97%。

无效率2.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