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摘要: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采用城邦与个人互喻的方式,带领大家去探讨正义的本质。

他首先驳斥了几种对于正义的流俗之见,又因世人趋利而导,将正义归结为一种真正的利益。

通过分析正义的受惠者——灵魂的三个层次,我们看到,灵魂的爱智部分领导激情和欲望的部分,才是实现了各归其位的正义,才是真正的、至高无上的、永恒的利益。

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不离不异的。

我们有达到正义的理想国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善;爱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19-01
一、义利之辩
普遍的观点未加深究地认为,所谓正义就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分析后指出,还债的意思是,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但是,什么是“适如其份”呢?若说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则友人须得是真正的好人、敌人须得是真正的坏人才说得通。

但是,伤害不是正义者的功能,而是其相反的不正义者的功能,所以一个正义的人是不能伤害任何人的。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非是强者的利益,而就国家而言,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这种观点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强者须得是严格意义上的强者,而当时的政府也须得是由真正的强者执掌,因为否则伪强者误以害为利,并以利为正义,要求别人去作,岂不是与“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自相
矛盾了?而严格意义上之强者,自然是无所不知的,自然是清楚何为最利于自己以及如何利于自己的。

而格劳孔认为,正义乃是无能力以不正义的行为谋利的人之间的协商、契约,其本身并非善的,大家为着它的结果而赞同它。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正义是必须的手段,不论对于真小人还是伪君子;第二,对正义的理解牵涉到对“利”的理解,亦即,正义之利,利于谁、如何利乃是理解正义的关键,亦是后文讨论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三种观点经分析后完全可以归结到第一种,苏格拉底看似驳斥了这种观点,实际上,只要加以限定和阐释,友善害恶说完全可以成为正义的定义。

即,世人之误解正义,并不在以利替义,而在于对“何为利”这个问题的无知。

二、正义:心灵的德性
对于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心灵特有的德性,就像能见之于眼、能听之于耳。

为了“放大”正义以看清其真面目,苏格拉底引入了城邦之喻,并分别以君主、守卫者和公民比喻个人的理性、激情和欲望。

当然,事实上他采用的是互喻的方式,即在说明其中任一方时,都可用更容易理解的另一方来喻证。

不可忽视的是,在“创建”城邦的伊始,当格劳孔说要给城邦再添点能让生活更舒服的东西时,苏格拉底批评道:“我认为真正的国家乃是我们前面所讲述的那样——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

如果你想研究一个发高热的城邦也未始不可。

”显然,后面“创建”的城
邦并非真正的理想国;或者说,这又是一个对现实的隐喻:人已是不复天真的赤子,国已非无为而治的天堂,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修剪杂草了。

他感叹道:“哎呀,我们无意之间已经在净化这个城邦了,我们刚才说过这个城邦太奢侈了。


苏格拉底提出,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即让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控制。

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欲望部分,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而灵魂的激情部分则是我们藉以喜怒哀乐的东西,它本来是理性天然的盟友,但是会被坏的教育所败坏。

苏格拉底又描述了正义的心灵的状态及其效用:“真实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的事情。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三、怎样才是真正的利于灵魂
苏格拉底认为,快乐有两种,一种真,一种假。

理性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必然性的快乐。

其余的快乐则是在用“不实在的东西满足心灵的那个不实在的、无法满足的部分”,因而是完全徒劳无功的。

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理性)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它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
快乐。

如果是在其它两个部分之一的引导之下,它就不能得到自己固有的快乐,就会迫使另两部分追求不是它们自己的一种假快乐。

四、从个人的正义到国家的正义
苏格拉底描述了四种政体的形成与发展,从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到寡头政制,再到民主政制,最后到僭主政制。

由此展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他说:“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里或石头里产生出来的。

不是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它一切的方向。

”相应于个人的正义乃是理性统领激情、控制欲望,国家的正义则是每个人根据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国家里各行其是,“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人的作用”。

苏格拉底还提出,就像要达到个人的正义必须由理性做为领导一样,一个正义的国家也必须由“哲学王”领导,否则理想国永远不过是梦想而已。

他所谓的“哲学王”,乃是指真正的哲学家;而真正的哲学家,乃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对于何为“真理”,苏格拉底也有特别的阐述:“一种人是声色的爱好者,喜欢美的声调、美的色彩、美的形状以及一切由此而组成的艺术作品。

但是他们的思想不能认识并喜爱美本身。

……另一种人能够理解美本身,就美本身领会到美本身,……,能够分别美本身和包括美本身在内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含有美的许多个别东西,彼此混淆。


只有后者才能说是具有“知识”也就是“真理”的人,只有具有
真理并且笃行真理的教导的人才是哲学家,只有这样敏思笃行的哲学家,才能做一个国家真正的领导者,只有在这样的领导之下,国家才能正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