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坠:坠落;④句意为:不是很糊涂吗?惑:迷乱,糊涂。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
及:等到;罢:散;遂:最终。
句意为: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②中重点词语有止:停;契:刻。
句意为: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句子。
从原文中找到原句,在翻译即可;从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可以看出整人的可笑之处;(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细读文章可知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从“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可以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是主观题型。
从“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上回答。
故答案为:⑴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⑵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⑶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⑷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⑸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两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文中的寓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甲】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好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尺码。
(郑国人)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道:“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足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期日中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是日________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舍弃。
③句意:这天。
是:这。
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
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动词,至。
焉: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3.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