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原则:
1. 接受性原则:对所有求治的心理“病人”,不论心里疾患的轻重‘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诊再珍都一视同仁,诚心接待,耐心倾听,热心疏导,全心诊治。
在完成患者的病史收集、必要地体格检查和心理测定,并明确论断后,即可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施治者应持理解、关心态度,认真听取病人叙述,以了解病情经过,听取病人的意见、想法或心理感受。
如果施治者不认真倾听,表现得不耐烦,武断的打断病人的谈话,轻率地解释或持怀疑态度,就会造成求治者对施治者的不信任,必然导致治疗失败。
同时接受性治疗具有“宣泄疗法”的功效。
2. 支持性原则:在充分了解求治者心理疾患的来龙去脉和对其心理病因进行科学分析之后,施治者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交流,予以求治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
在使用支持疗法时应注意:支持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时的语调要坚定慎重、亲切可信、充满信心,充分发挥预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感染作用,使求治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
3. 保证性原则:通过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心治疗,以解释求治者的心理症结及痛苦,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日臻成熟。
上述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但接受性原则必须放在首位。
治疗过程中心理气氛要融洽,务必让求治者把话讲清,一次不行可进行多次,应要求病人高度合作,并注意保密原则,尊重病人的人格,取得求治者的高度信任。
同时还应注意心理治疗的主观
能动性原则。
因为仅仅有施治者的保证,而不注意引导求治者对自己的疾病进行正确认识、充分调动自我治疗的自我治疗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取得治疗的良好效果的。
心理治疗的目标:有效地心里治疗应达到一下目标:
1. 解除病人症状;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求治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帮助其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冲突。
2. 提供心理支持。
在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求治者因应付不了或忍受不了危机的环境,从而产生心理疾患或障碍。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里承受力,增加应付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能自如的顺应和适应社会。
这方面的心理治疗技术有危机干预、应激应付、应激免疫训练等。
3. 重塑人格系统。
这一点尤其被内省性心理治疗原则所强调,他认为人类的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是其人格不成熟所致。
所以只要重塑人格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求治者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方式。
治疗内容包括:帮助求治者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情绪冲突原因,获得内省能力,以了解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
治疗方法分两类:一类为指导性的,一类为表达性的。
刘紫薇
2014.4。